心动过速是什么意思
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正常范围(正常成年人心率60-100次/分钟,高于100次/分钟)的心跳过快现象,分为窦性、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类型,各有不同发生机制、心率范围及特点;其引发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和病理因素(疾病、病史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期人群出现心动过速各有不同特点及需关注的情况。
一、分类及特点
(一)窦性心动过速
1.发生机制:多因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交感神经,导致窦房结发出过快冲动。比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饮用咖啡浓茶后可出现,病理情况可见于发热、贫血、甲亢等疾病状态下发生。
2.心率范围:心率一般在100~150次/分钟左右,患者可能感觉心悸、胸闷等不适。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1.发生机制: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异常折返等机制引发。
2.心率范围:心率通常较快,可达150~250次/分钟,患者会有突发突止的心悸等明显症状,突发时可能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三)室性心动过速
1.发生机制:由心室部位的异常起搏或折返等机制导致,多提示心室本身的电活动异常紊乱。
2.心率范围:心率多在100~250次/分钟,病情相对更严重,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如心肌病等情况。
二、引发因素及影响
(一)生理因素影响
1.年龄方面:儿童时期若运动量大可能出现生理性心动过速,一般随休息可缓解;老年人基础心率可能偏慢,但若出现病变也可引发心动过速,需关注。
2.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引发心动过速,但女性在经期前后、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等变化影响出现生理性心动过速情况。
3.生活方式:大量运动、熬夜、过度紧张焦虑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诱发生理性心动过速,通过休息、调整心态可改善。
(二)病理因素影响
1.疾病方面:存在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次/分钟左右;贫血患者因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快搏动来代偿所以易出现心动过速;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速;心脏本身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时、心肌病、心瓣膜病等都可引发心动过速情况。
2.病史影响:有心脏病病史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需警惕病情变化,曾有心动过速发作史患者再次发作风险增加,需定期监测心率等情况。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人群
儿童心动过速需关注,婴儿心率正常范围相对更快,若婴儿出现心动过速伴有拒食、呼吸急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儿童生理性心动过速可能因玩耍过度等引起,病理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需专业医生评估。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心动过速要重视,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同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出现心动过速时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处理,且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不恰当药物加重心脏负担等情况。
(三)孕期人群
孕期出现心动过速要关注,可能与孕期血容量增加等生理变化相关,但也需排除病理情况如妊娠期甲亢等,要密切监测心率变化及自身不适情况,必要时就医评估,用药需权衡对胎儿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