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斜视是什么引起的
内斜视的发生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部分内斜视具遗传倾向,基因突变等可能相关)和胚胎发育异常(眼结构形成异常或受孕期不良环境干扰);后天性因素有屈光不正(高度远视可致过度集合引发内斜视,近视未及时配镜也有一定风险)、神经因素(动眼神经或展神经麻痹可致内斜视)、眼部疾病(外伤致眼外肌损伤等、肿瘤压迫眼外肌或神经可引发)、全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眼部神经功能、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致眼外肌改变引发内斜视)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内斜视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内斜视患者,后代发生内斜视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多态性可能与内斜视的发生相关,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眼部肌肉的发育、神经支配等方面,导致内斜视的出现。例如,一些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模式可能传递内斜视的易感性。
2.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眼部结构的形成出现异常。比如,眼外肌的发育缺陷、眼球的位置和形态异常等都可能引发内斜视。胚胎早期的一些不良环境因素,如母体在孕期受到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也可能干扰胚胎眼部的正常发育,增加内斜视发生的几率。
二、后天性因素
1.屈光不正
远视:儿童如果存在高度远视,为了看清物体,会过度使用调节,进而引起过度的集合,导致内斜视。例如,学龄前儿童由于眼球发育尚未完善,眼轴较短,多为生理性远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就容易引发内斜视。一般来说,远视度数越高,内斜视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近视:虽然近视本身不一定直接导致内斜视,但如果近视患者没有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长期处于视物不清的状态,也可能会影响眼位的正常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斜视的发生风险,但相对远视引发内斜视的机制有所不同。
2.神经因素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支配眼部多个肌肉的运动,当动眼神经发生麻痹时,会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运动不协调,从而引起内斜视。例如,颅脑外伤、颅内病变等可能损伤动眼神经,引发麻痹性内斜视。
展神经麻痹:展神经主要支配外直肌的运动,展神经麻痹会使外直肌功能障碍,导致眼球不能向外正常转动,进而出现内斜视。常见的病因包括颅内炎症、脑血管病变等。
3.眼部疾病
眼部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导致眼外肌损伤、眼眶骨折等情况,从而影响眼位的正常关系,引发内斜视。比如,儿童玩耍时眼部受到意外撞击,可能会损伤眼外肌,导致内斜视的发生。
眼部肿瘤:眼眶内的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等,可能压迫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引起眼外肌运动异常,进而出现内斜视。肿瘤的生长会改变眼部的解剖结构和压力分布,影响眼球的正常位置和运动。
4.全身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能影响眼部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内斜视。这些疾病会引起神经组织的炎症、水肿等病变,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影响眼外肌的协调运动。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眼外肌水肿、纤维化等改变,进而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和内斜视。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约有部分会并发甲状腺相关眼病及内斜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