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什么病呢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腔内血液从内膜撕裂处进入中膜致真假腔分离的疾病,病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临床表现有剧烈疼痛及血压、脉搏异常等,诊断靠CTA、MRA、血管超声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7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壁弹性下降等因素易引发主动脉夹层。
生活方式: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主要的易患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压力,增加内膜撕裂风险;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损伤血管,促进主动脉夹层发生。
病史:有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主动脉壁结构异常,更容易出现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动脉壁病变,也增加了发病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
疼痛:突发的、剧烈的胸痛或胸背部疼痛是常见表现,疼痛性质多为撕裂样、刀割样,程度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且疼痛可向背部、腹部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不缓解。
其他表现:可出现血压异常,部分患者表现为高血压,因疼痛等因素刺激机体应激,血压升高;也可能出现脉搏异常,双侧脉搏强弱不等;若累及主动脉分支血管,还可能出现相应器官缺血表现,如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等症状,累及脑动脉可导致头晕、晕厥甚至昏迷等。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撕裂口位置等情况,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快速、准确地获取主动脉形态学信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尤其在显示主动脉壁结构、内膜撕裂等方面有优势,且无辐射,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病情危急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血管超声:可初步筛查主动脉夹层,能观察主动脉内径、有无夹层等情况,便于床边检查,但对于复杂部位的显示可能受限。
四、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而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使用降压药物等控制血压,使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左右,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等,通过降低心率和血压来减少主动脉壁承受的压力,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夹层范围较大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如主动脉置换术等,通过手术修复受损的主动脉,恢复主动脉正常结构和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诊断和治疗主动脉夹层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综合管理,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
儿童:儿童主动脉夹层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往往较快,由于儿童血管特点与成人不同,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治疗上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女性: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能发生主动脉夹层,妊娠期间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主动脉壁状态,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妊娠因素对治疗的影响,权衡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