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一部分,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可能无症状或斑块稳定时无特殊表现,有症状时可出现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和局部压迫症状(如颈部肿块、极个别压迫神经症状)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血管壁上出现斑块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的一种血管病变。这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增长、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高脂血症时,血液中的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而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粥样硬化的风险。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
(一)无症状表现
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由于血管狭窄程度较轻,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此时,患者自身可能不易察觉身体的异常变化,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病变。对于年龄较大、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检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2.斑块稳定时的情况
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时,患者可能长期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没有症状,斑块仍然存在破裂、脱落导致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例如,一些中老年患者,平时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但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时仍需重视并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防止斑块进展或发生不良事件。
(二)有症状表现
1.脑缺血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当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引起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患者会出现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完全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左手无力,拿不住东西,几分钟后症状缓解,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频繁发作,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因为这类人群血管病变的基础更为严重。
缺血性脑卒中:如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斑块内的物质释放到血液中,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就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较重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在老年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2.局部压迫症状
颈部肿块: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大时,可能在颈部触及肿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通过颈部超声等检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斑块的情况。例如,在颈部可以触摸到质地较硬的肿块,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与颈动脉的关系以及斑块的性质等。
压迫神经症状:极个别情况下,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会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如声音嘶哑等,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