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是怎么做的
白内障手术基本流程包括术前准备(眼部检查了解视力、眼压、眼底及全身检查如血压、血糖等)、手术过程(麻醉、制作切口、摘除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护理(眼部护理按时用眼药水、避免外力撞击和污水入眼及视力恢复观察定期复查),是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个性化处理确保安全有效
1.术前准备:
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散瞳后的眼底检查等。通过视力检查了解患者术前的视力水平;眼压检查可排除青光眼等眼压异常的情况;散瞳后的眼底检查能清晰观察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情况,因为白内障手术虽然主要针对晶状体,但眼底状况也会影响术后视力恢复,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眼底状况可能不同,比如长期高度近视人群眼底可能存在病变风险,需要提前评估。
全身检查:如血压、血糖等,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后才能进行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过高时手术可能导致出血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2.手术过程:
麻醉:一般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滴眼药水的方式使眼部表面麻醉,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感受相对舒适;局部浸润麻醉则是在眼部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较差,需要更加谨慎选择麻醉方式,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后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且患儿安全。
制作切口:医生会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微小的切口,通常切口长度在2-3毫米左右,不同的手术方式切口大小可能略有差异。这个切口是为后续植入人工晶状体做准备。
摘除晶状体:通过超声乳化仪等设备将混浊的晶状体击碎并吸出。超声乳化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晶状体摘除方法,利用超声波能量将晶状体乳化后吸出,这种方法切口小、恢复快。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白内障,如硬核白内障等,可能会采用其他晶状体摘除方式,但原理类似都是将混浊晶状体取出。
植入人工晶状体:将折叠好的人工晶状体通过切口植入眼内,并展开到合适的位置。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年龄、用眼需求等综合考虑,比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可调节的人工晶状体以满足远近距离的视力需求,而老年患者可能选择单焦点的人工晶状体就能满足日常基本视力需求。
3.术后护理:
眼部护理:术后需要按时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和减轻炎症反应。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如氟米龙滴眼液等。同时要注意避免眼部受到外力撞击,避免污水进入眼睛。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活泼好动,更需要家长加强看护,防止其揉眼等行为导致眼部并发症。
视力恢复观察: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视力、眼压等指标,观察视力恢复情况以及眼部是否有异常变化。一般术后几天内视力会逐渐提高,但不同患者恢复速度可能不同,这与患者的眼部基础状况、手术情况等有关。例如,本身眼底状况良好的患者视力恢复通常会相对较好。
白内障手术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治疗白内障的方法,通过上述流程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视力,但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护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