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是什么病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引起、致盲率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病因与接触污染物质及角膜损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眼部刺激症状和体征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预防需眼部防护和注意眼部卫生。
一、病因
1.致病真菌接触:多与患者眼部接触污染的物质有关,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长时间接触被真菌污染的土壤、植物等,真菌容易感染角膜。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职业暴露会影响感染风险,例如长期在田间劳作的人群,接触真菌的机会更多,患病几率相对较高。
2.角膜损伤:角膜外伤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如角膜被植物枝叶划伤、沙尘等异物入眼擦伤角膜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上皮受损后,真菌更易侵入角膜组织引发感染。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角膜损伤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眼部意外受伤,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等原因导致角膜外伤。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眼部刺激症状:患者常出现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眼痛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与细菌性角膜炎相比,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重。不同年龄患者对症状的感知和表达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眼痛等不适,但会表现出哭闹、揉眼等异常行为。
眼部体征: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灰白色,外观干燥,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病灶周围常有免疫环,有时可见卫星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角膜溃疡,严重时可导致角膜穿孔等并发症。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眼部异常表现,如是否频繁揉眼、眼部是否有异常分泌物等;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且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用药等的影响。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刮片检查:从角膜溃疡处刮取组织进行涂片,经吉姆萨染色、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湿片法等染色后镜检,查找真菌菌丝。不同的染色方法对不同真菌的检出率有所差异,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
真菌培养:将角膜刮取物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真菌可明确诊断。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不同真菌的生长条件和生长速度不同,医生会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2.影像学检查:共焦显微镜检查可在活体状态下观察角膜内的真菌形态,有助于早期诊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影像学检查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四、治疗
1.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真菌种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可能导致角膜穿孔的患者,可考虑行角膜移植术等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眼部情况。
五、预防措施
1.眼部防护:在农业生产、户外活动等可能接触眼部的场景中,应佩戴防护眼镜,减少角膜受伤及接触真菌的机会。不同职业人群需根据工作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如从事建筑等行业的人员,应佩戴质量可靠的防护眼镜。
2.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脏手揉眼,如有眼部外伤等情况,应及时正确处理,防止感染。儿童的手部卫生需要家长协助监督,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