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约占肺癌的3/4,起源于肺外周组织,早期多无症状,中晚期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发热、呼吸困难、消瘦乏力等表现;胸部X线可见边缘不规则等阴影,CT能更清晰显示;诊断可通过痰液细胞学、支气管镜检查,更重要的是影像学引导下穿刺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人群治疗需综合考虑其特点。
一、发病部位特点
周围型肺癌起源于肺的外周组织,相对于中央型肺癌(起源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的肺癌),其位置更靠近肺的边缘部位。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肺野周围的结节或肿块影。
二、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早期周围型肺癌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时偶然发现。
中晚期表现: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患者可伴有咳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如果肿瘤侵犯胸膜,可出现胸痛;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等;晚期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临床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患周围型肺癌的风险较高,且出现相关症状时可能更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周围型肺癌的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所掩盖等。
三、影像学特点
胸部X线:可见肺野周围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边缘多不规则,可有毛刺征、分叶征等表现。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块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通常为结节或肿块,密度不均匀,有时可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胸部CT的检查意义相同,但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进行胸部CT检查时需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女性和男性在影像学表现上一般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在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二手烟暴露等)影响下增加患病风险等。
四、诊断方法
痰液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但周围型肺癌患者痰液中找到癌细胞的阳性率相对较低。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周围型肺癌,支气管镜到达病变部位的概率较低,所以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影像学引导下的穿刺活检:通过经皮肺穿刺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周围型肺癌诊断的重要方法。不同年龄的患者在穿刺活检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老年患者可能心肺功能相对较弱,穿刺风险需要评估;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穿刺活检需要谨慎评估,防止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等。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肺组织,有治愈的可能。
放疗: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局部治疗手段缓解症状。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晚期周围型肺癌的姑息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化疗等有较大副作用的治疗方式,而优先考虑手术等相对更安全的方式(在适合的情况下);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需要根据其心肺功能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周围型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