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如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诱因有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等。
一、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使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越高。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其他如维生素B1缺乏(脚气病性心脏病)等也可引起心肌损害,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2.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射血时需要克服的阻力增大,左心室长期处于压力负荷过重状态,逐渐发生心肌肥厚、心室扩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向主动脉射血受阻,后负荷增加,也会引起左心室功能受损。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使左心房容量增加,舒张期左心室接受来自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血液量增多,左心室前负荷过重;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肺循环,再回到左心房,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长期可导致心力衰竭。
二、诱因
1.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病毒、细菌等感染可引起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同时感染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削弱心肌的收缩功能。例如,在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病情加重或复发。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呼吸道感染引起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密切关注。
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诱因。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且往往增快,导致心脏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降低,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其他如室性心动过速、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也可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引发心力衰竭。
3.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血容量增加会使心脏前负荷明显加重,对于已有心脏基础病变的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例如,一些患者不注意控制盐分摄入,或在输液时未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量,就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发作。对于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相对减退,对液体的调节能力下降,血容量增加更易诱发心力衰竭。
4.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如剧烈运动、暴怒等。过度体力消耗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而情绪激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使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应注意避免过度体力消耗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适度运动。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剂,可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可能对心肌有抑制作用,影响心脏功能,从而诱发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