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斜视垂直斜视的治疗
水平斜视与垂直斜视可通过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屈光矫正,因屈光不正引起的需准确验光戴合适眼镜,伴调节因素的斜视屈光矫正为基础;还有弱视治疗,合并弱视的儿童用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等。手术治疗原理是调整眼外肌长度和张力矫正眼位,先天性斜视建议出生后6-18个月内手术,后天性斜视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考虑手术,术后需注意眼部卫生、定期复查、儿童防揉眼、进行视觉训练,老年患者要监测全身情况。
一、非手术治疗
1.屈光矫正
对于因屈光不正引起的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首先要进行准确的验光。如果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问题,应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因屈光参差导致的斜视患者,通过规范的屈光矫正后,斜视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因为屈光不正会导致双眼成像清晰度不同,大脑为了克服这种差异会出现眼位偏斜,矫正屈光不正后,双眼成像趋于一致,有助于眼位恢复正位。对于儿童患者,及时进行屈光矫正尤为重要,可避免因长期斜视导致的弱视等问题。
对于伴有调节因素的斜视,如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在佩戴合适眼镜后,剩余的斜视度数可通过手术矫正,但屈光矫正仍是基础。
2.弱视治疗
如果斜视患者同时合并弱视,需要进行弱视训练。对于儿童弱视患者,常用的方法有遮盖疗法,即遮盖健眼,强迫使用弱视眼注视,刺激弱视眼的发育。还有精细目力训练,如穿珠子、描图等,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弱视眼的视力。研究显示,规范的弱视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同时对斜视的治疗也有辅助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视力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低龄儿童,家长需要密切配合,监督患儿进行遮盖和训练,确保治疗效果。
二、手术治疗
1.手术原理
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的手术主要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和张力来矫正眼位。例如,对于内斜视,可通过减弱内直肌或加强外直肌来矫正;对于外斜视,可通过减弱外直肌或加强内直肌来矫正。对于垂直斜视,会涉及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等眼外肌的调整。手术是通过切断、后徙、前徙、折叠等方式来改变眼外肌的附着位置或长度,从而达到矫正眼位的目的。
2.手术时机
一般来说,对于先天性斜视,建议在出生后6-18个月内进行手术,这样可以尽早恢复双眼视觉功能的发育。对于后天性斜视,如果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在决定手术时机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等因素。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而对于成年患者,手术主要是为了改善外观和双眼视功能。
3.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感染。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等。同时,要定期复查,观察眼位恢复情况和视力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防止患儿揉眼,避免影响手术效果。术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视觉训练,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如融合功能训练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家长和患儿的密切配合。对于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全身情况的监测,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