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小儿弱视和近视
小儿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发病机制是视觉神经中枢发育受影响;小儿近视是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的屈光状态,多因眼球前后径过长等及长期近距离用眼等所致。两者在视力表现、眼部外观、检查方法及指标上有差异,可通过视力、屈光、眼底检查等鉴别,家长应定期带儿童检查视力,有高危因素儿童加强监测,以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保障儿童视觉功能良好发育。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小儿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视觉神经中枢发育受影响,导致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影响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
小儿近视:是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过强等原因,使得光线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多与长期近距离用眼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视力表现:
小儿弱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例如,3-5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正常视力下限为0.7。而且弱视眼与健眼视力差值通常较大。
小儿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纯近视的远视力下降,近视力一般正常。
眼部外观:
小儿弱视:一般眼部外观无明显异常,部分可能存在引起弱视的原发病表现,如斜视患儿可能有眼位偏斜等。
小儿近视:部分近视患儿可能会出现眼球前后径略长等外观上的细微变化,但早期可能不明显。
三、检查方法及指标
视力检查:
小儿弱视:通过视力表检查,可发现弱视眼视力低于正常,且即使佩戴合适眼镜后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
小儿近视:佩戴合适眼镜后,远视力可提高到正常,但近视度数较高时,矫正视力可能仍有一定程度下降。
屈光检查:
小儿弱视:验光可发现可能存在屈光不正,但矫正视力不能达到正常,且可能存在引起弱视的屈光参差等情况,如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
小儿近视:验光显示为近视屈光状态,即近视度数为正值,如-1.00D等,矫正后视力可恢复正常。
眼底检查:
小儿弱视:一般眼底无器质性病变,但长期重度弱视可能会出现眼底一些细微改变,如视盘色泽等轻微变化。
小儿近视:低度近视眼底一般无明显改变,中度及以上近视可能会出现眼底改变,如视网膜豹纹状改变、视盘颞侧弧形斑等。
四、鉴别要点总结
首先通过视力检查初步区分,弱视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近视佩戴合适眼镜后矫正视力可正常。然后进行屈光检查,明确屈光状态,弱视可能存在屈光不正但矫正视力异常,近视则是近视屈光状态且矫正视力可正常。眼底检查可进一步辅助鉴别,观察眼底有无器质性病变等情况来综合区分小儿弱视和近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若发现视力异常,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是弱视还是近视,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家族近视史等高危因素的儿童,更要加强视力监测,因为这类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弱视的发生除了遗传因素外,更多与后天视觉发育阶段的异常视觉经验有关,所以通过早期准确鉴别,能为儿童视觉功能的良好发育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