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心律不齐由多种因素引发,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会影响电传导和血流动力学致心律不齐;儿童时期因电生理系统不完善或结构异常可致心律不齐,老年时期因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易发生;生活方式中过度饮酒损害心肌、影响电解质平衡,吸烟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过度劳累与精神压力致激素变化加重心脏负担易引发;疾病方面冠心病使心肌缺血缺氧影响电活动,甲亢致代谢加快及电传导系统受影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等会引发心律不齐。
年龄因素相关的心律不齐
儿童时期: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脏的电生理系统尚不完善,一些生理性的因素可能导致心律不齐。例如,新生儿和婴儿的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这与呼吸节律有关,呼吸时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会影响心脏的节律,一般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但如果是儿童时期出现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导致的心律不齐,则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老年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会发生退行性变,如窦房结功能减退、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较为常见。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心律不齐的发生概率增加。据统计,老年人群中心律不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年龄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引发的心律不齐
过度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酒精可以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研究发现,过量饮酒者发生心律不齐的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酒精还会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如导致血钾、血镁等电解质紊乱,而电解质紊乱是引发心律不齐的重要诱因之一。
吸烟:吸烟时吸入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增加心律不齐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升高,而心血管疾病与心律不齐往往相互关联,吸烟通过多种途径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过度劳累与精神压力: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律不齐。精神压力过大时,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影响心脏的节律。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心律不齐的发生率比生活较为轻松的人群要高。
疾病因素导致的心律不齐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心律不齐。当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异位起搏点,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合并心律不齐的情况。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率,包括心脏的代谢。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率,还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不齐。例如,甲亢患者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的表现,通过控制甲状腺功能,心律不齐的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都可能引发心律不齐。以低钾血症为例,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容易出现早搏等心律不齐的情况。临床上常见于长期腹泻、呕吐、应用利尿剂等情况导致电解质丢失过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