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什么意思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因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受异常氧供等因素影响致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可致视网膜脱离、失明等严重后果。其发病机制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未完全发育,出生后过早吸入高浓度氧致视网膜缺氧、新生血管生长因子释放致异常新生血管形成等有关。临床表现分阈值前病变、阈值病变、晚期阶段等不同阶段。高危因素有早产(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风险越高)和氧暴露(出生后早期吸入高浓度氧)。筛查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高危早产儿更早,用眼底检查等方法分级诊断。治疗根据病变程度,阈值前病变密切观察,阈值病变用激光或冷凝治疗,视网膜脱离需手术但预后差。预防要减少不必要氧暴露、掌握吸氧指征、合理调节吸氧浓度和时间,做好随访监测,早期筛查干预降低失明发生率,需家长和医护人员重视。
一、发病机制
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在胎龄36周前仍未发育完全,出生后,若过早吸入高浓度氧气,会导致视网膜血管收缩、阻塞,引发视网膜缺氧,促使新生血管生长因子释放,刺激视网膜产生异常的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进而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
二、临床表现
1.不同阶段表现
阈值前病变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眼底视网膜血管异常,如血管迂曲、扩张等。
阈值病变阶段:病情进一步发展,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明显,此时可能出现患儿对光反应差等表现。
晚期阶段: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出现视网膜脱离,患儿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外观上可能可见眼球震颤等表现。
三、高危因素
1.早产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ROP的风险越高。一般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更容易患病。
2.氧暴露因素:出生后早期吸入高浓度氧气是重要的高危因素。比如出生后需要长时间吸氧维持生命体征的早产儿,其ROP发生率明显升高。
四、筛查与诊断
1.筛查时间:一般建议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ROP筛查。对于高危早产儿,应更早开始筛查,如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可能在出生后1周就需要进行筛查。
2.筛查方法:通过眼底检查,如直接检眼镜检查、散瞳后用眼底相机检查等方法来观察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及有无新生血管等病变。医生会根据眼底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对于ROP的治疗,根据病变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如果是阈值前病变,可能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阈值病变,多采用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以封闭异常的新生血管,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患儿,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预后相对较差。
2.预防:尽量减少早产儿不必要的氧暴露,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合理调节吸氧浓度和时间。同时,要做好早产儿的随访监测,以便早期发现ROP并及时干预。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程度降低ROP导致的失明等严重后果。对于家长来说,要积极配合医生的筛查和治疗安排,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眼部情况变化。
总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早产儿常见且严重的眼部疾病,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失明的发生率,需要引起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