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什么病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变的妇科常见病,发病与内膜基底层侵袭、雌激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痛经、子宫增大;诊断靠影像学检查、病史症状;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育龄期、近绝经期、有妇科手术史女性情况各有不同。
一、发病机制
1.内膜基底层侵袭: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基底层位于子宫肌层以内,一般不会侵入肌层,但各种原因导致的子宫肌层损伤等情况,可能使基底层的内膜细胞侵入肌层,并在其中生长、增殖,引发子宫腺肌症。
2.雌激素相关:雌激素是影响子宫腺肌症的重要因素,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促进内膜腺体和间质向肌层浸润。例如,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此阶段子宫腺肌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研究显示,约50%以上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月经量可较正常增加1-2倍,长期月经量增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正中,疼痛程度逐渐加剧,有的患者痛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在月经前1周左右开始出现,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缓解,至月经结束。
3.子宫增大: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子宫增大一般为均匀性,如球形增大,少数患者子宫增大不明显但肌层显著增厚。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子宫肌层增厚等表现。经腹部超声检查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不均匀的回声增强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敏感性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准确判断子宫肌层受累的程度和范围,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2.病史及症状:结合患者的月经改变、痛经等临床表现,以及生育史、妇科手术史等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四、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如布洛芬等;对于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的患者,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GnRHa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期女性:子宫腺肌症可能影响育龄期女性的生育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孕。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可先尝试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后再尝试受孕,必要时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
2.近绝经期女性:近绝经期女性子宫腺肌症可能随着绝经而逐渐缓解,但在此期间仍需关注月经变化、痛经等症状,必要时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对症治疗等。
3.有妇科手术史女性:有过子宫肌层相关手术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子宫腺肌症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