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无症状,不同器官受累表现各异,冠状动脉受累可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受累可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肾动脉受累可致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外周动脉受累可致间歇性跛行、患肢缺血性坏死。
一、早期无症状表现
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这是因为早期病变对血管功能的影响较小,机体可能还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此时,可能仅通过一些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壁有脂质条纹等早期病变迹象。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水平异常,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或者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动脉内膜稍增厚等情况。
二、不同器官受累的表现
1.冠状动脉受累
心绞痛: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因素诱发。例如,患者在快速行走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男性,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绞痛。
心肌梗死:如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血管完全闭塞,会导致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2.脑动脉受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微栓塞时,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speech-disorder(言语障碍)、视力模糊等,症状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完全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容易反复发作。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TIA的高发人群。
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时可引起脑梗死。患者会出现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如果是大面积脑梗死,还可能危及生命。例如,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时,患者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性偏盲等症状。年龄较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3.肾动脉受累
高血压: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这种高血压往往难以控制,属于肾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的患者。
肾功能减退:长期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可引起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4.外周动脉受累
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痉挛,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可复发,称为间歇性跛行。疼痛部位多见于小腿肌群。随着病情进展,跛行距离会逐渐缩短。老年人,尤其是有吸烟史、高血脂等情况的人群,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间歇性跛行。
患肢缺血性坏死:病情进一步加重,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可导致患肢缺血性坏死,出现肢体溃疡、坏疽等表现,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