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和雀斑的区别
黄褐斑是常见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与遗传、紫外线、性激素等相关,好发中青年女性面部,有特定组织病理表现,需与瑞尔黑变病等鉴别,治疗困难需综合,预防要避诱发因素;雀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色素沉着病,由遗传决定,日晒为诱因,多见于儿童青少年面部,有相应组织病理表现,易与着色性干皮病鉴别,可激光治疗,预防要防晒。
一、定义与病因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在黄褐斑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黄褐斑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紫外线是重要的促发因素,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活性增加,导致黑素合成增多,引发或加重黄褐斑;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与黄褐斑发生密切相关,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都可能诱发黄褐斑。
雀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父母一方若患有雀斑,子女患病概率相对较高。日光照射是雀斑发病的重要诱因,日晒后雀斑数目会增多、颜色会加深、皮损会变大。
二、临床表现
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于面部,尤其是颧部、颊部、前额、鼻部等部位,表现为对称性分布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界一般较清楚,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根据皮损分布可分为centro型(主要分布在面部中央,包括鼻、两颊、前额、颏部)、面颧型(主要分布在双侧颊部和颧部)等亚型。
雀斑: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自5岁左右开始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及眶下区域,典型皮损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点,直径一般在1-2mm左右,散在或群集分布,互不融合,日晒后斑点颜色加深、数目增多。
三、组织病理表现
黄褐斑:表皮中黑素颗粒增加,真皮上部可见较多黑素细胞,同时可见真皮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雀斑: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正常,但黑素颗粒增多,多巴染色阳性的黑素细胞增加,真皮无明显改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褐斑: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与瑞尔黑变病、太田痣等疾病相鉴别。瑞尔黑变病多有使用化妆品等接触史,皮损为淡褐色至深灰色色素沉着斑,边界不清,伴有轻度毛囊角化;太田痣多在出生时或幼年发病,皮损为蓝色、灰蓝色、褐色至黑色斑片或斑点,累及眼结膜、巩膜等部位,组织病理上太田痣有特定的黑素细胞分布特点。
雀斑:依据典型的发病年龄、皮损特点及家族史等不难诊断,需与着色性干皮病等疾病鉴别。着色性干皮病除了有色素沉着外,还伴有皮肤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表现,有基因突变等特殊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表现与雀斑不同。
五、治疗与预防
黄褐斑:治疗较为困难,需综合治疗。首先要注意防晒,使用防晒霜、遮阳伞等避免紫外线刺激;可以使用一些美白祛斑的药物,如氢醌及其衍生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还可采用激光治疗等物理方法,但激光治疗后也需严格防晒等护理。对于妊娠相关性黄褐斑,部分在分娩后可自行减轻。
雀斑:防晒同样重要,可通过激光治疗等方法去除,如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等,激光治疗后要注意局部护理,避免感染等情况。预防方面,黄褐斑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保持良好心态、正确使用化妆品、避免长期口服避孕药等;雀斑则主要是避免过度日晒,减少雀斑的加重及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