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穿刺怎么做
胸腔穿刺包括穿刺前准备、操作过程及并发症处理。穿刺前要评估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准备物品,向患者解释并做好准备;穿刺时选择合适点,消毒麻醉后进针抽液;术后观察并送检积液。并发症有气胸、出血、胸膜反应,分别对应相应处理方式,儿童患者在各环节需特殊关注。
一、穿刺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增加穿刺风险。例如,若患者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需评估停药或调整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在评估时要特别关注其配合度等情况。性别因素一般不直接影响评估,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女性患者月经周期等可能不影响穿刺操作本身,但需注意整体身体状况评估。
进行体格检查,确定胸腔积液的位置、范围等,可通过胸部超声等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胸腔积液情况,超声可以精准定位积液的具体部位和量,为穿刺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2.物品准备
准备胸腔穿刺包,内含穿刺针、镊子、纱布等物品。还需准备无菌手套、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消毒用品(碘伏等)、注射器等。
3.患者准备
向患者解释穿刺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对于儿童患者,要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提高配合度。患者需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二、穿刺操作过程
1.穿刺点选择
一般选择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处进行穿刺,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有时也可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要避开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通过超声定位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安全的穿刺点。
2.消毒与麻醉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范围要足够大,一般直径不小于5cm。然后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从皮肤至胸膜壁层逐层进行麻醉,确保麻醉充分,避免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疼痛。
3.穿刺进针
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皮管,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麻醉部位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明已进入胸腔。然后接上注射器,松开止血钳,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抽取胸腔积液,首次抽液不宜超过6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ml。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控制抽液量,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操作。
4.术后处理
抽液完毕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观察患者穿刺后的反应,如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对抽取的胸腔积液进行送检,包括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三、并发症及处理
1.气胸
穿刺过程中可能发生气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少量气胸可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时,可自行吸收;大量气胸则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气胸后要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出血
如损伤血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胸腔内积血等。少量出血可观察,大量出血则需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必要时输血等。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出血的准备,穿刺后加强监测。
3.胸膜反应
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血压下降、脉细、肢冷、晕厥等。一旦出现胸膜反应,应立即停止穿刺,让患者平卧,密切观察血压等生命体征,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等。儿童患者发生胸膜反应时,要更加轻柔地进行安抚和处理,保证其生命体征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