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血管疾病,特征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等,发病与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相关,好发于大型及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不同部位硬化有相应影响,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和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与早期干预。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脂质代谢紊乱: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异常升高是重要诱因。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坏”胆固醇,当血液中LDL-C水平过高时,容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引发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其血液脂质水平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起始的关键步骤。高血压、吸烟、高血糖等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的通透性增加,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迁入内膜下。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后,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进而促进斑块形成。例如,吸烟者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可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过程。
氧化应激: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可氧化修饰LDL-C等,被修饰的LDL-C更容易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的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且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可能会加快。
好发部位及相关影响
好发部位: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及四肢动脉等。以冠状动脉为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在上述部位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男性在一些年龄段可能比女性更易发生某些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如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相对较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
对机体的影响: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表现。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脑梗死;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缺血,导致高血压或肾功能减退等。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若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病情往往更容易恶化,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综合管理。
预防与早期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是重要方面,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应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在总热量的10%以下,胆固醇摄入量小于300mg/d。适量运动也非常关键,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对于有吸烟习惯的人群,应戒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明确的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手段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控制基础疾病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避免因药物等因素导致不良反应;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要更加关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