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早期怎么办
早期肺癌需从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多方面把控。高危人群(50-75岁且具吸烟、职业暴露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每年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诊断靠影像学深入(结合增强CT)及病理学(痰细胞学等取病理);治疗以能耐受手术者手术切除为主,不耐受或有禁忌证者可选局部消融等,有基因靶点突变者可靶向治疗;治疗后前2年每3-6个月随访,查胸部CT、肿瘤标志物等,关注一般状况等。
一、早期肺癌的筛查
1.高危人群界定:年龄在50-75岁,且具有以下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人群为肺癌高危人群,如吸烟≥20包/年(或400支/年),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不足15年者;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一级亲属有肺癌家族史等。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
2.筛查方法选择: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肺癌筛查的主要有效手段,它相对于传统X线胸片能更清晰地发现肺部微小病灶。一般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通过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肺部直径较小的结节等病变,从而为早期肺癌的发现提供重要依据。
二、早期肺癌的诊断
1.影像学诊断深入:除了低剂量螺旋CT发现肺部可疑病灶外,还可结合增强CT进一步评估病灶的血供情况等,有助于区分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例如,肿瘤性病变在增强CT上通常有不均匀强化等表现。
2.病理学诊断关键:如果通过影像学发现肺部可疑的早期病灶,需要获取病理学证据来确诊是否为肺癌。获取病理的方法包括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比如,对于靠近大气道的病灶,支气管镜活检可能是比较直接的获取病理的方式;而对于一些位于肺外周的病灶,经皮肺穿刺活检则是常用方法,但经皮肺穿刺活检有一定的气胸等并发症风险,在操作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情况。
三、早期肺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能够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楔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来决定。例如,对于一些较小的周围型肺癌,楔形切除术可能是合适的选择,这种手术方式对肺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最大程度地清除病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其他治疗辅助: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者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早期肺癌患者,还可以考虑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局部消融治疗是通过局部产生高温等作用来破坏肿瘤组织。另外,对于一些有基因靶点突变的早期肺癌患者,还可以考虑靶向治疗,但靶向治疗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来明确是否存在相应的靶点突变。
四、早期肺癌治疗后的随访
1.随访频率安排:早期肺癌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在治疗后的前2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胸部CT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等情况,血液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也可以作为辅助监测指标。
2.随访内容全面:随访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患者的呼吸功能、体力状况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还需要特别关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的情况,及时调整随访和治疗方案。同时,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需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因为继续吸烟可能会增加肺癌复发等风险。对于女性患者,在随访中还需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围绕肺癌相关的监测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