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慢性荨麻疹是病程超6周、反复出现风团红斑伴瘙痒的儿科皮肤疾病,病因涉及过敏、感染、自身免疫及遗传环境等,有皮肤表现及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管理包括避免诱因、药物治疗、日常护理,需特别关注宝宝生长发育阶段的治疗护理及病情变化等。
宝宝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风疹块)和红斑,通常伴有瘙痒,且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
病因
过敏因素:食物过敏是常见原因,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研究表明,约30%的儿童慢性荨麻疹与食物过敏相关。吸入物过敏也较为常见,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吸入后可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发病。药物过敏也是诱因之一,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引起宝宝慢性荨麻疹。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有研究发现约10%-15%的慢性荨麻疹患儿与细菌感染有关;病毒感染中,如EB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宝宝存在自身免疫紊乱情况,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2%-5%。
其他因素: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宝宝患慢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此外,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宝宝慢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主要是反复出现的风团和红斑,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皮疹可突然出现,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皮疹又会陆续出现。皮疹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
伴随症状:部分宝宝可能伴有瘙痒,因瘙痒宝宝会不断搔抓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情况。少数宝宝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但相对较少见。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宝宝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了解宝宝的饮食、接触史、感染史、家族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宝宝的皮肤情况,观察风团和红斑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同时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排除其他可能的皮肤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过敏或感染等情况;还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过敏原,指导后续治疗和预防。
治疗与管理
避免诱因:如果明确过敏原,应严格避免宝宝接触过敏原。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宝宝,需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对尘螨过敏的宝宝,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等症状。但需注意儿童使用药物的安全性,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日常护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感染。注意宝宝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
特殊人群提示(宝宝)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用药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皮疹的变化、瘙痒程度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关注宝宝的饮食和心理状态,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心理上给予关心,减轻宝宝因疾病带来的不适和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