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如何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随访。药物治疗用于症状轻或不能耐受手术者,控制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分别有适用人群和手术原理效果;康复随访方面术后要康复训练和健康生活方式,需定期随访监测调整方案,特殊人群随访有相应关注要点
一、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主要用于存在症状且狭窄程度较轻(一般指狭窄率<70%)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二、手术治疗
(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1.手术原理: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切除,恢复颈动脉的管腔内径,改善脑供血。
2.适用人群: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以及无症状但狭窄程度≥70%且预计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较为适用。一般来说,年龄不是绝对禁忌证,但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若患者年龄较大,但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也可考虑手术。对于女性患者,在围手术期需注意激素水平等对手术恢复可能产生的影响,需加强监测和护理。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术前吸烟,需劝导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需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后再进行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
3.手术效果:大量临床研究显示,CEA能有效降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对于合适的患者,其预防卒中的效果显著优于药物治疗。
(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1.手术原理: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支架放置在狭窄的颈动脉部位,扩张血管,恢复血流。
2.适用人群:适用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且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颈部解剖结构特殊导致CEA操作困难等情况。对于女性患者,在评估血管迂曲等情况时需更加细致,因为女性血管可能相对更细、迂曲程度可能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同样需要患者戒烟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需要在围手术期良好控制相关指标。
3.手术效果:临床研究表明,CAS在合适的患者中也能有效改善脑供血,降低卒中风险,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在合适的病例中可与CEA相当,但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三、康复及随访
1.康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对于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需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调整。生活方式上要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随访: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术后短期内需频繁随访,监测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以了解血管通畅情况、有无再狭窄等;长期随访则需要监测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等,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随访时需更加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对治疗的耐受性;女性患者在随访中要注意激素水平变化等对血管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