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缓慢进展的疾病,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不同,早期无症状,中等程度病变时心脏可有心绞痛、脑部有头晕头痛等、外周血管有间歇性跛行,严重病变时心脏可致心肌梗死、脑部可致脑梗死、外周血管可致下肢缺血性坏疽,早期发现和干预重要,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早期无症状阶段
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病变较轻,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此时主要是由于脂质等物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但血管的狭窄程度通常较轻,对血液流动的影响较小,身体各器官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缺血表现,患者往往不会有自觉不适,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血脂异常等相关指标的改变。对于有家族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高危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血脂、血管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迹象。
二、中等程度病变阶段
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到中等程度时,血管狭窄程度有所加重,可能会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一些表现:
心脏方面: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影响心肌供血时,患者可能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出现心绞痛。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在上述诱因下出现心绞痛症状。
脑部方面:脑部动脉粥样硬化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脑部血管狭窄进一步加重,导致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短暂的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利等,症状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容易反复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警惕脑部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部缺血表现。
外周血管方面: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尤其是小腿出现酸痛、乏力、肌肉抽搐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下肢疼痛,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坏死等。男性患者相对女性可能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更高的发生率,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
三、严重病变阶段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严重阶段,血管狭窄或闭塞明显,会导致相应器官出现严重的缺血性病变:
心脏方面: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表现为心前区持续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有心肌梗死家族史、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在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时更易发生心肌梗死。
脑部方面:可导致脑梗死,出现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老年人、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高,脑梗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
外周血管方面:下肢动脉严重粥样硬化可导致下肢缺血性坏疽,需要进行截肢等治疗来挽救生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负担,长期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和神经病变,更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严重外周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的血管部位、狭窄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管状况和相关指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