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是什么意思
共同性斜视是双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眼外肌及其神经支配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眼科疾病。其病因包括年龄、屈光不正、神经支配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眼位偏斜、双眼视功能异常、代偿头位等;诊断需进行视力、眼位、双眼视功能等检查;治疗分为非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弱视治疗、正位视训练)和手术治疗;儿童患者需家长密切关注及配合治疗,成年患者以改善外观和恢复视功能为主,手术需谨慎决策并术后护理复查。
一、病因方面
年龄因素:在儿童时期较为常见,可能与儿童的视觉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婴幼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出现共同性斜视。例如,新生儿和婴儿的双眼协调运动能力较差,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但部分儿童可能因发育过程中的异常而引发共同性斜视。
屈光不正:远视眼患者由于需要过度调节,可能导致内斜视;近视眼患者由于调节减弱,可能出现外斜视。比如,高度远视的儿童,为了看清物体,会加强调节,内直肌长期过度收缩,就容易引发内斜视。
神经支配因素:支配眼外肌的神经传导异常可能导致共同性斜视。例如,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可能影响眼外肌的正常协调运动,从而引发斜视。
二、临床表现方面
眼位偏斜:根据偏斜方向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上斜视等。内斜视表现为一只眼睛向鼻侧偏斜;外斜视则是一只眼睛向颞侧偏斜;上斜视相对较少见,表现为一只眼睛向上偏斜。
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存在双眼单视功能障碍,无法同时准确感知双眼看到的图像并进行融合。例如,在进行立体视检查时,共同性斜视患者可能无法感知立体视觉。
代偿头位:部分患者为了克服复视,会采取特殊的头位,如头向一侧倾斜、面部转向一侧等。比如,内斜视患者可能会将头转向健侧,以减轻复视带来的不适。
三、诊断方面
视力检查:需要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情况,因为屈光不正可能是共同性斜视的诱因之一。
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方法检查眼位偏斜情况。角膜映光法是让患者注视正前方的手电筒光,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判断眼位是否偏斜;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判断是恒定性斜视还是间歇性斜视等。
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立体视检查、融合功能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态。
四、治疗方面
非手术治疗
矫正屈光不正:如果患者存在屈光不正,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例如,对于伴有远视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佩戴合适的远视眼镜可以帮助矫正眼位。
弱视治疗: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弱视,需要进行弱视治疗。通过遮盖健眼、训练患眼等方法提高患眼的视力,促进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正位视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如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附着点位置或眼外肌的力量,来矫正眼位偏斜。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一般建议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进行手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是共同性斜视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情况,如发现儿童出现眼位偏斜、歪头视物等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屈光矫正、弱视治疗等,并且要注意儿童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用眼习惯。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外观和恢复一定的双眼视功能为主。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需要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决策。同时,成年患者在术后也需要注意眼部的护理和定期复查,以确保手术效果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