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后背疼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后背疼是因心肌缺血缺氧致牵涉痛,其疼痛有特定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等特点,需与颈椎病、胆囊炎等疾病鉴别,可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诊断,发作时要停止活动、休息及用药,预防需从生活方式调整、治疗基础疾病和定期体检等方面进行,特殊人群更要重视。
冠心病后背疼的特点及相关表现
疼痛部位与性质:疼痛部位可涉及后背的不同区域,性质多样。典型的是压榨样疼痛,有的患者可能感觉是沉重感、憋闷感等。疼痛范围往往不太局限,可能是一片区域的不适。
发作诱因: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情况下发作。比如患者在快走、爬楼梯等体力活动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就容易诱发后背疼等症状;情绪激动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也会影响心脏供血,导致疼痛发作。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左右,如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疼痛可逐渐缓解。但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不缓解,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与其他疾病导致后背疼的鉴别
颈椎病:颈椎病引起的后背疼多与颈部姿势有关,如长期低头工作后加重。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可伴有颈部的疼痛、活动受限,上肢可能有麻木、无力等症状。通过颈椎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MRI等可发现颈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变,而冠心病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无冠心病的特征性改变。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后背疼多在右上腹疼痛的基础上放射至右肩背部,疼痛往往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可伴有右上腹的压痛、反跳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可发现胆囊、胆管的病变,而冠心病相关检查无异常。
冠心病后背疼的诊断检查
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症状缓解后心电图可能恢复正常。但有时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要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24小时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对于明确后背疼是否由冠心病引起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酶谱检查:在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谱会有相应变化,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可帮助判断心肌是否发生坏死。
冠心病后背疼的处理及预防
发作时的处理:立即停止活动,休息,有条件者可吸氧。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等药物,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疼痛。
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控制血脂、血压、血糖,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饮酒过量也对心脏不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更低),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冠状动脉的损害,降低冠心病发作导致后背疼等症状的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变化,早期干预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更要密切关注身体不适情况,一旦出现后背疼等疑似冠心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女性在更年期后冠心病发病率增加,也需特别注意;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健康管理,定期检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