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与麦粒肿
霰粒肿是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与睑板腺分泌等有关,表现为眼睑皮下无痛性肿块,小的可热敷吸收,大的需手术;麦粒肿是睫毛毛囊等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葡菌,有红、肿、热、痛等表现,早期热敷加用抗生素,形成脓肿需切开排脓;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预防上均有区别,需分别关注眼部卫生、合理用眼等以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1.霰粒肿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最终导致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多与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慢性结膜炎或睑缘炎等有关,好发于青少年或中年人,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中长期用眼不卫生、眼部清洁不佳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眼部慢性疾病史者更易罹患。
病理上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眼睑皮下无痛性圆形肿块,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黄豆,与皮肤无粘连,对应的睑结膜面呈暗红色或灰色隆起。
2.麦粒肿
麦粒肿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常因不注意眼部卫生、用脏手揉眼等生活方式引发,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Zeis腺)受感染,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触之有硬结,数日后硬结顶端出现黄色脓点;内麦粒肿是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疼痛较剧烈,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2-3日后形成黄色脓点,可自行破溃排脓。
二、临床表现差异
1.霰粒肿
一般无明显疼痛,肿块发展缓慢,可长期存在或逐渐增大,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若继发感染则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类似麦粒肿的表现,但本质与单纯麦粒肿不同。儿童患霰粒肿时,因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眼睑有无无痛性肿块,若肿块较大可能影响视力发育,需及时就医。
2.麦粒肿
发病较急,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外麦粒肿主要在眼睑皮肤面出现红肿热痛,内麦粒肿则主要在睑结膜面出现相应表现,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形成脓点,脓点破溃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时表现类似,但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扩散风险需关注,若麦粒肿反复发作,要考虑是否存在全身免疫力低下等问题。
三、治疗方法区别
1.霰粒肿
小的霰粒肿有时可自行吸收,早期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每天热敷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对于较大的霰粒肿,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将囊肿切开,刮除内容物,儿童手术时需做好安抚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要注意眼部清洁,避免感染。
2.麦粒肿
早期可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同时可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控制感染。当麦粒肿形成脓肿后,应切开排脓,外麦粒肿切口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切口在睑结膜面,与睑缘垂直。儿童麦粒肿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眼部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且切开排脓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眼部重要结构。
四、预防措施
1.霰粒肿
保持眼部清洁,定期用温水清洗眼部,避免眼部油脂等分泌物堆积导致睑板腺阻塞。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用眼环境的卫生,青少年和中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有眼部慢性疾病史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
2.麦粒肿
同样要注意眼部卫生,不用脏手揉眼,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眼部之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血糖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减少麦粒肿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