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常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供血不足肌肉缺血缺氧疼痛,停止行走可缓解;静息痛,休息时尤其是夜间下肢仍缺血疼痛剧烈;皮肤色泽改变,可呈苍白或发绀;皮肤温度降低,触摸下肢皮肤温度低于正常部位;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溃疡和坏疽,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情况更严重。
一、间歇性跛行
发生机制:当行走时,下肢肌肉活动增加,需氧量增多,但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供血不足,肌肉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疼痛,迫使患者停止行走,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一般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距离因人而异,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使症状更不典型,而中青年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的人群可能因病情进展更快,间歇性跛行出现更早且症状可能更明显;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影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往往较快,间歇性跛行出现概率更高且症状可能更严重。
二、静息痛
发生情况: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较为明显。这是因为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下肢组织仍处于缺血状态,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常被迫采取特殊的体位,如抬高下肢以增加缺血组织的供血,但往往只能暂时缓解。
年龄性别影响: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有所不同,但静息痛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女性患者在相同病情下,可能因心理等因素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疼痛本身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相同的。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静息痛出现后病情往往已较为严重,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基础疾病控制不佳,静息痛更容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重。
三、皮肤色泽改变
表现:下肢皮肤颜色可出现苍白或发绀。苍白是由于动脉缺血,皮肤血流减少,皮肤呈苍白色;发绀则是因为缺血导致组织缺氧,静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呈现青紫色。
与生活方式等关系: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使皮肤色泽改变更明显;肥胖人群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更快,皮肤色泽改变出现较早且程度可能更严重;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患者,若血压、血脂控制不佳,皮肤色泽改变会更为显著。
四、皮肤温度降低
特点:触摸下肢皮肤时,可感觉皮肤温度低于正常部位,这是因为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下肢皮肤温度下降。
不同人群表现:老年患者血液循环本身相对较差,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皮肤温度降低可能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在相同病情下,皮肤温度降低可能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可能因体型等因素在感知上有一定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的人群,下肢血液循环本就相对较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皮肤温度降低会使下肢血液循环更差;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因素,可能对皮肤温度降低的感知不敏感,但实际病情可能在悄然进展。
五、溃疡和坏疽
严重阶段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下肢组织因长期缺血缺氧,可出现溃疡,若缺血情况持续加重,还可能发生坏疽。溃疡表现为皮肤破损,难以愈合;坏疽则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常发生在动脉主干严重狭窄但静脉回流尚好的情况,表现为下肢末端干燥、变黑、皱缩;湿性坏疽多发生在动脉及静脉同时受阻时,下肢组织肿胀、发黑、有恶臭。
特殊人群情况:老年患者身体修复能力差,溃疡和坏疽更难愈合,且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发生溃疡和坏疽的风险更高,且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往往较快,感染等问题更难控制;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成分会影响伤口愈合,使溃疡和坏疽的治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