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保证休息、合理饮食)、降压治疗(预防并发症、谨慎选药)、硫酸镁解痉治疗(预防控制子痫发作);护理措施有病情观察(监测血压、子痫前期征象、胎儿情况)、基础护理(环境、体位)、心理护理(疏导孕妇)、分娩期护理(分娩前准备、过程监护)、产褥期护理(监测产妇、护理新生儿)
一、妊娠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休息不少于10小时,采取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子宫胎盘供血。对于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或生活方式不规律的孕妇,更应强调休息的重要性,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病情。
饮食:应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热量,不限盐和液体,但对于全身水肿者应适当限制盐的摄入。不同年龄的孕妇对营养的需求有差异,年轻孕妇相对代谢较快,可能需要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而高龄孕妇可能需要更关注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合理摄入以维持自身和胎儿健康。
2.降压治疗
目的: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降低母胎并发症的风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拉贝洛尔等,选择降压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对于有高血压病史或妊娠前已存在高血压的孕妇,更要谨慎选择降压药物,确保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不影响胎儿发育。
3.硫酸镁解痉治疗
作用:是预防和控制子痫发作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信息传递,使骨骼肌松弛。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多胎妊娠等,可考虑早期使用硫酸镁进行预防。
二、妊娠高血压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血压监测:密切监测孕妇血压变化,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对于血压不稳定的孕妇,需增加测量频率。年龄较大的孕妇血压波动可能相对更明显,因此更要细致监测。
子痫前期征象观察:观察孕妇有无头痛、头晕、视力模糊、上腹部不适等子痫前期症状,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风险较高,需重点关注这些先兆症状。
胎儿情况监测:通过胎动计数、胎心监护等了解胎儿宫内情况。不同孕周的胎儿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不同,孕晚期更要加强胎儿监测。对于有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孕妇,胎儿情况监测更为重要,因为合并症可能影响胎儿宫内状况。
2.基础护理
环境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光线柔和,为孕妇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对环境变化更敏感,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其休息和病情恢复。
体位护理:指导孕妇采取左侧卧位,定时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仰卧。左侧卧位可改善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对于多胎妊娠等子宫张力较高的情况,左侧卧位的意义更为突出。
3.心理护理
孕妇心理疏导:妊娠高血压可能会给孕妇带来较大心理压力,护士应主动与孕妇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不同年龄的孕妇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高龄孕妇可能更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需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例如通过讲解成功案例等方式增强孕妇战胜疾病的信心。
4.分娩期护理
分娩前准备:对于即将分娩的孕妇,做好分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产房的准备、物品的准备等。有妊娠高血压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风险相对较高,需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到位。
分娩过程监护:产程中密切监测孕妇血压、胎心、宫缩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对于有难产风险或需剖宫产的孕妇,要做好相应的手术配合和术后护理准备。
5.产褥期护理
产妇监测:产后继续监测产妇血压,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对于既往有妊娠高血压病史的产妇,产褥期仍需警惕血压再次升高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情况,因为妊娠高血压可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一定影响,如低体重、早产等,需按照新生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确保新生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