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阴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哺乳期阴道出血常见原因有子宫复旧不全(产后子宫恢复异常致少量至中等量暗红出血伴腰痛坠胀)、胎盘胎膜残留(分娩不全致产后数日至数周出血可多可少伴阵发性腹痛)、产褥期感染(抵抗力低不注意卫生致阴道出血伴发热压痛恶露异味)、月经复潮(个体内分泌恢复差异致类似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应对建议是及时就医检查,根据病因分别用促宫缩药、清宫术、抗生素等处理,哺乳期产妇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营养摄入并积极配合治疗。
相关因素:在哺乳期,产妇的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到非孕状态,子宫复旧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一般产后6周子宫应恢复至非孕状态,若子宫复旧不全,子宫收缩欠佳,就会导致阴道出血。例如,有过多次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的产妇,子宫复旧不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从年龄角度看,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子宫复旧能力相对较弱;生活方式方面,产后休息不佳等也可能影响子宫复旧。
表现:阴道会有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颜色可为暗红色,常伴有腰痛及下腹坠胀感。
胎盘、胎膜残留:
相关因素:分娩过程中如果胎盘、胎膜娩出不完整,就会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这在分娩方式为剖宫产、产程延长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胎盘、胎膜残留的风险可能因分娩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异;有不良生活方式,如产后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影响胎盘、胎膜的正常娩出。
表现:阴道出血时间延长,可在产后数日至数周出现,出血量可多可少,有时还会伴有阵发性下腹部疼痛。
产褥期感染:
相关因素:哺乳期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如果不注意会阴卫生等,容易发生产褥期感染。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等,导致阴道出血。比如,产后未及时更换卫生用品、性生活过早等都可能增加产褥期感染的风险。不同性别在此方面主要是女性产妇面临该风险;年龄较大的产妇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产妇感染风险更高。
表现:除了阴道出血外,还可伴有发热、下腹部压痛、恶露有异味等表现。
月经复潮:
相关因素:部分产妇在哺乳期就会出现月经复潮,这与个体的内分泌恢复情况有关。一般来说,不哺乳的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恢复月经,而哺乳产妇月经复潮时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可能在产后4-6个月恢复,也有的整个哺乳期都不会恢复月经。从年龄角度,年轻产妇内分泌恢复相对可能更快些;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产妇身体状况良好,内分泌恢复正常则可能较早出现月经复潮。
表现:阴道出血的情况与正常月经相似,有一定的周期性,出血量一般在正常月经量范围内。
哺乳期阴道出血的应对建议
及时就医检查:当哺乳期出现阴道出血时,产妇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以明确阴道出血的原因。例如,通过B超可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宫腔内是否有胎盘胎膜残留等。
根据病因处理:
若为子宫复旧不全:可能会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等进行治疗,但需遵循医嘱。产妇自身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若为胎盘、胎膜残留:可能需要进行清宫术等操作来清除残留组织。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外阴清洁。
若为产褥期感染: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加强会阴护理等。
若为月经复潮: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的情况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哺乳期产妇)温馨提示
哺乳期产妇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出现阴道出血时要格外注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卫生用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如果需要进行医疗干预,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