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怎么引起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包括氧化损伤,随年龄增长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下降,自由基攻击晶状体致其结构和透明度受影响,年龄越大、长期户外活动且无防晒易患病;紫外线照射,短波和中波紫外线可致晶状体产生自由基引发氧化反应,年龄越大、户外工作等紫外线接触多者风险高;年龄相关代谢改变,随年龄增长晶状体代谢失衡,蛋白质堆积、营养供应障碍致晶状体失透明;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增加患病易感性,有家族史个体需关注;还有其他因素,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及长期用某些药物可能协同影响,糖尿病患者及长期用药的高龄人群需警惕。
一、氧化损伤
具体机制: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失衡。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等)会攻击晶状体中的蛋白质、脂质等成分。例如,自由基可使晶状体蛋白发生氧化修饰,导致蛋白质变性、聚合,进而影响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透明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等环境因素会促进自由基的产生,加速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过程,增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年龄越大,细胞抗氧化能力越弱,更易受氧化损伤影响。长期户外活动、缺乏防晒措施的人群,因接受更多紫外线照射,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多,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紫外线照射
具体机制:紫外线中的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nm)和中波紫外线(UV-A,波长320-400nm)可穿透角膜到达晶状体。紫外线会促使晶状体中的色氨酸等物质吸收能量,产生自由基,引发晶状体氧化反应,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混浊。长期的紫外线暴露会逐渐积累对晶状体的损害,随着年龄增加,这种累积效应更加明显。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年龄越大,晶状体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从事户外工作、经常在阳光下活动且未采取有效防晒(如不戴防护眼镜)的人群,紫外线接触量显著增加,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风险高于室内工作者等紫外线接触较少的人群。
三、年龄相关的代谢改变
具体机制: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发生变化。例如,晶状体的蛋白质合成与降解失衡,降解过程相对减弱,导致异常蛋白质在晶状体内堆积。同时,晶状体的营养物质供应可能出现障碍,如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进入晶状体的量减少,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使得晶状体逐渐失去透明度,引发白内障。
与年龄的关系:年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代谢改变逐渐加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四、遗传因素
具体机制:某些遗传因素会增加个体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易感性。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相关。例如,与晶状体蛋白合成、抗氧化应激等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时,会影响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个体在相同的环境和年龄因素下更易发生白内障。
与年龄、遗传背景的关系:遗传因素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即使在相同的环境因素下,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或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家族中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个体,应更加关注自身晶状体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五、其他因素
具体机制: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可导致晶状体的渗透压改变,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和水分平衡,促使晶状体混浊。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晶状体混浊,属于药物相关性白内障,但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中也可能有协同作用。
与年龄、基础疾病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糖尿病患者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特定药物的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且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需警惕药物对晶状体的影响,定期检查眼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