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玻璃体出血
玻璃体出血是眼内血管破裂致血液进入玻璃体腔的病症,常见病因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眼外伤、其他眼部疾病;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眼压改变;诊断方法包括眼部检查的眼底镜、OCT、B超检查;治疗原则有观察等待、治疗基础疾病、手术治疗,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
一、常见病因
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使其脆弱易破裂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各种原因导致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血管压力升高可引发破裂出血。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视网膜血管更易出现病变,从而增加玻璃体出血风险;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不论年龄大小,若血糖控制不佳,随着病程延长,发生视网膜血管病变进而导致玻璃体出血的概率较高。
2.眼外伤:眼球受到撞击、穿通伤等外伤时,眼内血管可能直接受损而出血,比如球类运动中眼部被击中、工作时眼部被异物刺伤等情况都可能引起眼外伤相关的玻璃体出血。生活方式上,从事高危职业或经常参与激烈运动的人群,眼外伤导致玻璃体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3.其他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裂孔形成后,玻璃体牵拉视网膜血管可导致出血;葡萄膜炎等炎症性疾病也可能累及眼部血管,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有眼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葡萄膜炎病史者,若病情控制不佳,更易出现玻璃体出血情况。
二、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出血量不同,视力下降程度不同。少量出血时,可能仅有轻度视力模糊;大量出血时,视力可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老花眼等视力问题,但玻璃体出血导致的视力下降会更为明显;而年轻患者出现明显视力下降往往更易察觉异常。
2.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可自觉眼前有飘动的黑影,类似蚊蝇飞舞,这是因为血液进入玻璃体后,玻璃体混浊,光线通过时受到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用眼过度的人群,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眼部疲劳和玻璃体混浊,但玻璃体出血导致的眼前黑影飘动通常更为严重且突然。
3.眼压改变:大量玻璃体出血时,血液在眼内积聚可能引起眼压升高,导致眼痛等不适。对于患有青光眼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眼压升高可能会加重病情,需特别关注。
三、诊断方法
1.眼部检查
眼底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眼底情况,了解视网膜、玻璃体等部位是否有出血及出血的范围等。通过眼底镜检查能清晰看到玻璃体腔内的血液分布,以及视网膜是否存在病变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眼底镜检查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更精细地显示视网膜结构,帮助判断出血对视网膜的影响程度,如是否累及黄斑等重要部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OCT检查的表现可能因眼部结构和病变情况有所不同。
B超检查:对于屈光间质混浊严重,无法通过眼底镜直接观察的患者,B超可以了解玻璃体及眼底的情况,发现是否存在玻璃体出血及其他眼部病变。在儿童玻璃体出血的诊断中,B超也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能辅助医生全面了解眼部状况。
四、治疗原则
1.观察等待:少量玻璃体出血时,可先观察,等待血液自行吸收。对于一些病情稳定、出血量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机体有一定的自我吸收能力,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2.治疗基础疾病:如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降糖、改善视网膜循环等治疗;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给予相应的改善循环等治疗。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关键,能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玻璃体出血的复发风险。
3.手术治疗:当玻璃体出血长期不吸收,或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在决定手术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