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室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遗传等致发病,有小型、中型大型等不同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介入及外科手术等方式,预后因缺损情况而异,婴幼儿和儿童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儿童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胚胎发育时期室间隔在肌部、膜部等部位形成异常缺损,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通道。
二、发病机制
1.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的第4-8周,心球和心管分隔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室间隔发育不全,从而形成缺损。孕妇在孕期接触某些致畸因素,如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等)、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致畸药物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室间隔缺损的风险。
2.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情况,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儿童,发生室间隔缺损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小型室间隔缺损:很多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常在体检时通过心脏听诊发现心脏杂音。
中型或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比同龄儿童瘦小;活动耐力差,活动后容易出现气促、乏力;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部分患儿可能在哭闹、吃奶等情况下出现口唇、甲床发绀(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2.体征表现:心脏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可伴有震颤。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以及瓣膜的情况等。
2.心电图:小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中型或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出现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等改变,但心电图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胸部X线:小型室间隔缺损胸部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中型或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胸部X线可显示心影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纹理增多、增粗等表现。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对于小型室间隔缺损,若患儿没有明显症状,生长发育正常,可定期随访观察,部分小型室间隔缺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一般随访至学龄前。在观察等待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患儿剧烈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
2.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对于合适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可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适用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等特定类型的缺损,通过导管将封堵器输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儿情况。
外科手术:对于不符合介入治疗条件或需要同时处理其他心脏畸形的患儿,需进行外科开胸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可以直接修复缺损部位,恢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
六、预后情况
1.小型室间隔缺损: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室间隔缺损可自行闭合,闭合后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一般不受影响,可正常生活、学习和运动,远期预后接近正常儿童。
2.中型或大型室间隔缺损:如果能及时进行合适的治疗(如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大部分患儿可以恢复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正常儿童,但部分患儿可能会遗留一些心脏功能方面的轻微问题,如运动耐力较正常儿童稍差等。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对于患有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呛奶,因为呛奶可能会诱发呼吸道感染,加重心脏负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监测心脏的情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2.儿童期:在儿童期,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过度劳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要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病情。在接种疫苗等情况时,要告知医生患儿的心脏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