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常见毛囊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包括细菌(如金黄、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及皮肤摩擦、长期用激素、基础疾病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皮疹形态(初期红丘疹渐成脓疱等)、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等)及好发部位(头皮、面部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细菌真菌涂片培养等),预防需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增强免疫力。
一、毛囊炎的定义
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炎症性皮肤病,主要是毛囊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因其他因素导致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二、毛囊炎的病因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皮肤破损、搔抓等情况容易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且皮肤有微小破损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患毛囊炎。对于儿童来说,皮肤相对娇嫩,若不注意皮肤清洁,也易因细菌感染引发毛囊炎。
表皮葡萄球菌等其他细菌也可能导致毛囊炎。
2.真菌感染
马拉色菌感染是常见的真菌感染性毛囊炎的原因。在油性皮肤人群中,马拉色菌容易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毛囊炎。比如,一些青春期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少年,皮肤油脂多,马拉色菌滋生的环境适宜,较易患马拉色菌性毛囊炎。
3.其他因素
皮肤摩擦、搔抓等机械性刺激,会损伤毛囊,增加感染的风险。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削弱皮肤的免疫力,使毛囊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炎症。此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患上毛囊炎。
三、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皮疹形态:初期通常表现为毛囊口周围的红色丘疹,逐渐可发展为脓疱,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可结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例如,细菌性毛囊炎的脓疱往往较局限,而马拉色菌性毛囊炎的皮疹可能相对较密集,多为半球形的红色丘疹。
自觉症状:患者可感到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或压痛。如果是大面积的毛囊炎,可能会伴有全身不适,如发热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搔抓局部等行为,家长需注意观察。
2.好发部位
毛囊炎可发生于身体有毛发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等。头皮是比较常见的发病部位,尤其是油性头发且不注意清洁的人群,头皮毛囊容易被油脂、污垢等堵塞,引发毛囊炎。
四、毛囊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皮肤状况、既往病史、近期用药情况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皮肤外伤史、是否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是否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其日常的皮肤护理情况、饮食等。
2.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分布等情况。通过视诊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性还是真菌性毛囊炎等。比如,细菌性毛囊炎的脓疱相对较浅,而真菌性毛囊炎的皮疹可能有其独特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
细菌涂片及培养: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毛囊炎,可进行脓液涂片革兰染色,查找病原菌,也可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并指导用药。
真菌镜检及培养:对于怀疑真菌感染的毛囊炎,可进行真菌镜检,如在显微镜下发现菌丝或孢子,提示真菌感染,还可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鉴定菌种。
五、毛囊炎的预防
1.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毛囊炎的重要措施。定期洗澡,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颈部、背部、腋窝等,要及时清洁。对于儿童,应选择温和的儿童专用洗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
2.避免皮肤损伤
尽量避免皮肤受到摩擦、搔抓等损伤。穿宽松合适的衣物,减少皮肤与衣物之间的摩擦。对于儿童,要注意其玩耍时避免碰撞、擦伤皮肤。
3.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毛囊炎的发生风险。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