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怎么回事
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胎儿期动脉导管正常,出生后持续不闭致病。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介入和外科手术,及时治疗预后好,未及时治可致严重后果,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基本概念
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弓的正常血管结构,它为胎儿的血液循环提供特殊途径。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动脉导管会逐渐闭合,如果持续不闭合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遗传基因的异常,可能与染色体畸变等有关。有研究表明,某些染色体的微小缺失或变异可能增加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风险,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中,后代患病几率相对较高。
2.环境因素:孕妇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例如,孕早期接触某些致畸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会干扰胎儿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分化和发育过程,增加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概率;另外,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病原体,也可能对胎儿心脏结构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幼儿期:较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较大分流量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易反复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呼吸急促等。这是因为大量血液从主动脉分流至肺动脉,导致肺血增多,肺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儿童及成人期:症状相对多样,可能有劳累后心悸、气促,活动耐力较同龄人差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声音嘶哑,这是由于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2.体征特点: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满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常伴有震颤。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显示动脉导管的形态、大小、分流方向等情况。能准确测量动脉导管的内径、长度以及分流量的大小,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2.心导管检查:一般在怀疑有其他复杂心血管畸形或超声心动图诊断不明确时采用。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测定肺动脉压力、血氧含量等,明确是否存在分流以及分流的部位等情况。
五、治疗方式
1.介入治疗:对于合适的患儿,可以采用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一般适用于导管直径适宜、无严重肺动脉高压等情况的患儿。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处进行封堵,使其闭合。
2.外科手术: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儿,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结扎或切断动脉导管。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但创伤相对介入治疗稍大。
六、预后情况
1.及时治疗的预后:如果能及时进行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预后通常较好。经过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后,患儿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也能逐渐赶上同龄人,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2.未及时治疗的影响:如果未能及时治疗,长期的左向右分流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可能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此时会出现右向左分流,引起发绀等严重症状,预后较差,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婴儿:对于新生儿期发现的动脉导管未闭,需要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如呼吸、喂养情况等。由于婴儿抵抗力低,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果动脉导管未闭分流量较大,可能需要尽早评估治疗方案,因为较大分流量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2.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的患儿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成年患者:成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作息、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了解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