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瘤保守治疗方法
肺部肿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放疗(根治性、姑息性)、介入治疗(动脉灌注化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支持治疗(营养、呼吸支持),同时特殊人群(老年、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治疗需注意相关事项,如老年患者耐受性差、儿童要遵循儿科原则、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治疗方案等
一、药物治疗
1.化疗药物: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发挥作用。例如铂类药物联合紫杉醇等方案常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小细胞肺癌,依托泊苷联合铂类是常用的化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但化疗可能会带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2.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作用。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使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药物,这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相比化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疗效,相关研究显示,EGFR靶向药物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靶点才能使用。
3.免疫治疗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例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不过免疫治疗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
二、放疗
1.根治性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肺部肿瘤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放疗达到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使肿瘤缩小、缓解症状,其疗效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2.姑息性放疗:用于晚期肺部肿瘤患者,以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咯血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对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放疗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多项临床实践表明姑息性放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三、介入治疗
1.动脉灌注化疗:通过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供血动脉,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减少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显示动脉灌注化疗对于部分肺部肿瘤患者能取得较好的肿瘤控制效果。
2.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主要用于治疗肺癌引起的大咯血,通过栓塞出血的支气管动脉,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能迅速有效地控制咯血症状,为患者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四、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肺部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消耗、治疗不良反应等原因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摄入,对于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耐受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给予鼻饲或肠外营养支持。
2.呼吸支持: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可根据情况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无创通气或有创通气等呼吸支持手段,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肺部肿瘤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例如在化疗时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放疗时要注意保护正常组织,因为老年患者正常组织的耐受性也有所降低。
2.儿童患者:儿童肺部肿瘤相对少见,但在治疗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在选择化疗药物等治疗手段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3.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这类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由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化疗药物的剂量可能需要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进行减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加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