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什么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腔内血液从内膜撕裂处进入中膜致真假腔分离的病症。病因有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等,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患者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血压异常及相应器官缺血表现。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需控血压心率,严重者手术,后续要长期管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高危因素
病因: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马方综合征、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创伤、高血压等均可能引发主动脉夹层。其中高血压是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内膜撕裂。例如,研究表明,约7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显著升高。
高危人群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男性和女性在此方面风险无显著差异,但男性可能因社会压力等因素更易出现高血压控制不佳情况。
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如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其主动脉壁结构存在先天缺陷,较易发生主动脉夹层。
有主动脉相关基础疾病者:像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主动脉结构异常,承受血流冲击的能力下降,易引发夹层。
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酗酒也会导致血压波动等,增加主动脉夹层风险。
二、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发的、剧烈的、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部位常与夹层起源部位相关,可放射至背部、腹部等部位。例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时,疼痛常在前胸、颈部等部位;起源于降主动脉时,疼痛可向背部、腹部蔓延。
血压异常:患者多有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因剧痛等原因可出现休克表现,但血压仍较高。
其他表现:根据夹层累及的部位不同还可能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表现,如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的表现;累及主动脉瓣时可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累及肾动脉时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等。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主动脉夹层,能发现升主动脉夹层等情况,但其对降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相对有限。
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撕裂口的位置等情况,准确率较高。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尤其对某些不适合行CTA检查的患者(如对造影剂过敏等)可作为替代检查方法,能多方位显示主动脉情况。
血管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需要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时才考虑采用。
四、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控制血压和心率:通过使用降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同时降低心率,以减少主动脉壁的剪切力,常用药物有艾司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使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左右,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钟左右。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夹层范围较大等情况,多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弓置换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综合判断。
后续管理:患者需要长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严格控制血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评估主动脉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生主动脉夹层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主动脉夹层相对少见,但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主动脉恢复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主动脉夹层较为危险,治疗时需要权衡母婴安全,既要考虑控制夹层进展,又要考虑药物等对胎儿的影响,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