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及症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等。其症状包括典型心绞痛(疼痛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等)和不典型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表现、心律失常等),不同人群如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长期吸烟及肥胖人群症状各有特点,了解其定义和症状对早期发现诊断至关重要,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识别冠心病。
一、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血液供应的重要血管,当各种原因导致其内膜受损,脂质等物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狭窄,影响心脏的血液灌注。
二、冠心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心绞痛
1.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疼痛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诱发因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活动及心肌需氧量增加有关。
4.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可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缓解。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无胸痛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心电图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多见于糖尿病等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这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较高。
2.心力衰竭表现:部分冠心病患者以心力衰竭为首要表现,主要为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如下肢水肿、肝脏肿大等。这是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重塑,心脏功能逐渐下降所致。
3.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例如,心肌缺血可引起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
三、不同人群冠心病症状的特点
(一)老年人群
老年冠心病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甚至有些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这与老年人感觉迟钝、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脑血管疾病等,其症状可能相互混淆,导致冠心病的漏诊。
(二)女性人群
女性冠心病患者症状与男性有所不同,除了胸痛外,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预后相对男性可能更差,这可能与女性冠心病患者往往发病年龄较晚,合并症较多等因素有关。例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三)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其症状更不典型,疼痛可能不明显,更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这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同时,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后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预后较差,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
(四)长期吸烟、肥胖人群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出现冠心病症状时,应更加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冠心病。
总之,了解冠心病的定义和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冠心病至关重要,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有所差异,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冠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