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黄斑水肿的治疗和管理包括多种方式,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抑制VEGF活性减轻水肿,但有心血管风险,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禁用;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水肿作用,但长期使用有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并发症风险)、激光治疗(格栅样光凝封闭渗漏血管,TTT使异常血管萎缩,但都可能造成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解除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减少异常牵拉,但手术有风险且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同时需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上增加抗氧化剂食物摄入,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用眼上避免疲劳和不良光线刺激,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习惯,运动上适度且高度近视患者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选择温和运动。
一、药物治疗
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眼部黄斑水肿的发生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该类药物可抑制VEGF的活性,减少血管渗漏,从而减轻黄斑水肿。常见药物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等。对于年龄较大且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心血管情况,因为有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心血管风险。而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禁用,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影响。
2.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抗水肿的作用,可减轻黄斑区的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液体渗出。常用的有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并发症,儿童和青少年使用时更要谨慎,因为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使用后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需加强血糖监测。
二、激光治疗
1.格栅样光凝:通过激光对黄斑区进行格栅样的光凝治疗,封闭渗漏的血管,减少血管内液体的渗出,从而减轻黄斑水肿。该方法适用于一些慢性黄斑水肿患者。但激光治疗可能会对视网膜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尤其是儿童患者,由于其视网膜仍在发育中,激光治疗可能会对其视觉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利用激光产生的温热效应,使异常的血管萎缩,减少渗漏。对于一些对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然而,TTT治疗可能会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等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视网膜功能本身有所减退,治疗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三、手术治疗
1.玻璃体切割术:当黄斑水肿是由玻璃体牵拉等原因引起时,可通过玻璃体切割术解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拉,改善黄斑区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手术风险会相对增加,术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儿童进行玻璃体切割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麻醉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2.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黄斑水肿,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可减少黄斑区的异常牵拉,促进水肿的吸收。但手术操作精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和复查,尤其是有高度近视等眼底病变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眼底情况。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的食物摄入,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绿色蔬菜等。这些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视网膜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对减轻黄斑水肿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控制血糖,减少因血糖波动对黄斑区的影响。
2.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休息,每用眼一段时间后可进行适当的远眺或眼部按摩,缓解眼疲劳。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阅读和工作,减少对眼睛的刺激。儿童和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以预防近视等眼部问题的发生,因为近视可能会增加黄斑病变的风险。
3.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