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症状有哪些
血管迷走性晕厥分为前驱症状、晕厥发作和恢复三个阶段。前驱症状有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腹部不适、视物模糊等;晕厥发作时会突然意识丧失,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变化;恢复阶段意识逐渐恢复,自主神经功能逐步调整正常。
一、前驱症状阶段
1.神经兴奋相关表现
面色苍白:这是较为常见的前驱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血管迷走反射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功能紊乱,面部血液循环相对减少所致。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有关,此时面部皮肤的血液灌注量降低,呈现出苍白的外观。
出汗: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汗腺分泌增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全身或局部出汗的情况,比如额头、手心等部位出汗明显。儿童由于代谢相对旺盛,可能在同样的诱因下更容易出现出汗症状。对于有既往血管迷走性晕厥病史的人群,在诱发因素出现时,出汗往往是较早出现的信号之一。
恶心:胃肠道的自主神经功能受到影响,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的不适,导致恶心感。青少年在情绪紧张、站立过久等诱因下,可能先出现恶心症状,然后逐渐发展为晕厥。
腹部不适:包括腹部隐痛、饱胀感等。这与内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有关,当血管迷走反射发生时,内脏血管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腹部的感觉异常。对于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更容易混淆,但血管迷走性晕厥导致的腹部不适往往是伴随晕厥前驱症状出现的,且一般不伴有典型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特异性表现。
视物模糊:脑部供血相对不足时,眼部的血液供应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视物模糊。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力调节问题,但血管迷走性晕厥引起的视物模糊往往是突发的,与体位变化等诱因相关。儿童如果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在出现晕厥之前可能会先有短暂的视物模糊,然后可能很快出现意识丧失。
二、晕厥发作阶段
1.意识丧失
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这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典型表现之一。在儿童中,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意识丧失可能相对较为突然和完全。成年人在发作时,如果是在站立位,可能会因突然的意识丧失而跌倒,容易造成外伤等情况。意识丧失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如果意识丧失时间较短,患者在恢复后可能能较快回忆起发作前的一些情况;如果时间较长,可能会对患者的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血管迷走性晕厥导致的意识丧失时间较短,恢复后一般不留后遗症。
2.血压下降与心率变化
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导致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可降至80mmHg以下,舒张压也会相应降低。在儿童中,由于其血压调节机制相对不完善,血压下降可能更为明显。例如,在儿童因长时间站立等诱因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时,血压的快速下降可能会更快地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
心率变化:早期可能出现心率减慢,称为窦性心动过缓,这是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之后可能会出现心率先慢后快的情况,或者单纯的心率减慢。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血管迷走性晕厥引起的心率变化可能会加重心脏缺血的风险。而儿童由于心脏代偿功能相对较好,在心率减慢时可能仍能维持一定的血液循环,但一旦心率下降过多,也会很快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三、恢复阶段
1.意识恢复
患者在数分钟内逐渐恢复意识。恢复后的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头晕、嗜睡等不适。儿童在恢复意识后,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情绪不安等情况,这与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恢复情况有关。成年人在恢复后可能会感觉身体虚弱,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体力。
2.自主神经功能调整
自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出汗、面色等症状逐渐缓解。例如,出汗会停止,面色逐渐恢复红润。对于有既往频繁发作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在恢复阶段需要注意休息,避免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因为此时自主神经功能尚未完全稳定,再次受到刺激可能会导致再次发作。儿童在恢复后,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确保其完全恢复正常活动,避免因未完全恢复而再次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