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心脏病
突发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类型,有特定症状,急救要让患者休息、呼叫急救、心肺复苏,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心理调节来预防。
一、突发性心脏病的定义与常见类型
突发性心脏病是指突然发作的心脏相关疾病,常见类型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是常见诱因;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节律或频率异常,多种因素可引发,如心脏本身病变、电解质紊乱等。
二、突发性心脏病的症状表现
1.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患者常出现胸痛,多为压榨性、憋闷感或紧缩感,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0分钟,同时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疼痛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
2.心律失常症状:患者可感觉心悸,即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若心律失常为室颤等严重类型,可危及生命,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等。
三、突发性心脏病的急救措施
1.立即让患者休息:一旦怀疑患者发生突发性心脏病,应立即让患者停止活动,就地休息,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有胸痛等症状的患者,应让其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等。
2.呼叫急救: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向急救人员准确描述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等情况。
3.心肺复苏(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照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胸外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约5-6厘米,频率至少100次/分钟。
四、不同人群突发性心脏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突发性心脏病可能症状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气短等,且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急救和后续治疗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老年人发生突发性心脏病后恢复相对较慢,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等。
2.中青年:中青年突发性心脏病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等,在急救后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排查病因,预防再次发作。
3.女性: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突发性心脏病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可能以非典型胸痛为主要表现,在急救和治疗中要关注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对心脏的影响,同时在康复期要注重心理调节,因为心理因素对女性心脏健康有一定影响。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突发性心脏病时症状可能更严重,且复发风险较高,在日常要严格遵循医嘱服药,控制基础疾病,在急救时要及时携带相关病史资料,以便急救人员更好地判断病情。
五、突发性心脏病的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摄入,如研究表明,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应更低)。
3.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因为长期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