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压力致中层囊性坏死和退行性变,约70%-80%患者伴高血压;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是先天性结构异常致壁强度韧性降低,马方综合征患者常存在;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使主动脉壁支持结构薄弱;医源性因素,心脏手术、血管介入操作不当可损伤主动脉内膜;其他因素,胸部创伤可致内膜和中层撕裂,妊娠晚期女性因血容量等变化风险增加。
一、高血压
1.作用机制:长期高血压会使主动脉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和退行性变,使主动脉壁弹性减弱,容易发生夹层。大量研究表明,约70%-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高血压。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持续升高的血压会不断冲击主动脉内膜,造成内膜撕裂,进而引发夹层。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成年人群:中年及老年人群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受到高血压的影响引发主动脉夹层。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导致主动脉夹层的风险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男性总体高血压患病率可能相对略高,所以男性因高血压引发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稍高。
特殊病史人群: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如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更高。
二、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
1.病理基础: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是一种先天性的主动脉壁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主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胶原和弹性纤维解离、断裂等。这种结构异常使得主动脉壁的强度和韧性降低,在受到血流冲击时容易发生撕裂,进而引发主动脉夹层。例如,马方综合征患者常常存在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其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容易发生主动脉夹层等心血管并发症。
2.人群特点
特定遗传人群: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这类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可能存在主动脉结构异常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且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患者多为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
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1.相关疾病及机制
除马方综合征外,像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也会影响主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疾病会导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成分合成或结构异常,使得主动脉壁支持结构薄弱,容易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发生夹层。例如,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发育异常,主动脉壁强度降低,增加了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
2.人群特征
此类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性别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但患者往往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可能出现主动脉结构异常相关问题,需要密切关注主动脉情况。
四、医源性因素
1.心脏手术相关:在一些心脏手术过程中,如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可能会对主动脉壁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从而引发主动脉夹层。例如,手术操作不当、对主动脉壁的过度牵拉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2.血管介入操作:血管介入治疗,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主动脉造影等操作,如果操作不规范,也可能损伤主动脉内膜,引发主动脉夹层。对于接受这些医源性操作的患者,需要严格把控操作规范,降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
3.人群情况
接受心脏手术或血管介入操作的患者,无论男女,都存在一定的医源性引发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尤其是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患者自身主动脉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风险相对更高。
五、其他因素
1.创伤:胸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直接导致主动脉内膜和中层撕裂,引发主动脉夹层。例如,胸部受到强烈的撞击力时,主动脉壁无法承受这种外力冲击,就容易发生撕裂。
2.妊娠:妊娠晚期女性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会增加。这是因为妊娠期间女性的血容量增加,血压会发生一定变化,同时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对主动脉产生压迫等,使得主动脉壁承受的压力改变,容易引发夹层。一般来说,妊娠晚期女性发生主动脉夹层相对较为危险,需要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