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增生是因子宫内膜腺体过度生长致厚度异常增加的妇科疾病,发病与雌激素长期刺激、其他内分泌疾病有关,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等,诊断靠超声和内膜活检,不同类型预后不同,青春期、围绝经期、肥胖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由于子宫内膜腺体过度生长所引起的妇科疾病,表现为子宫内膜厚度异常增加,是子宫内膜细胞在数量、结构或生长方式上出现异常改变的病理状态。
二、发病原因
1.雌激素长期刺激:
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雌激素分泌相对紊乱,可能导致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失衡,也容易出现雌激素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情况,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增生。例如,青春期女孩可能因月经初潮后月经周期不规律,使得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作用;围绝经期女性常出现月经紊乱,子宫内膜长时间处于雌激素影响下。
生活方式:长期摄入含有外源性雌激素的食物或保健品,如长期大量食用蜂王浆等富含雌激素的食物,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可以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增加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
2.其他内分泌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内分泌紊乱,表现为雄激素水平升高,同时伴有排卵障碍,使得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易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研究表明,约一定比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增生。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雌激素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子宫内膜增生。
三、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
年龄差异:青春期患者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围绝经期患者则多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情况。例如,青春期女孩可能连续数月不来月经后突然大量阴道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间隔时间从正常的28-30天变为数月一次,经期时长从3-7天变为10余天且经量时多时少。
2.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发现子宫内膜异常。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等情况。例如,经阴道超声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的细微结构,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不同月经周期有所变化,而子宫内膜增生时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表现。
2.子宫内膜活检:
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子宫内膜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改变,区分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等不同类型。
五、不同类型及预后
1.单纯性增生:
一般属于轻度的子宫内膜增生,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低。例如,通过调整内分泌等治疗措施后,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子宫内膜状态。
2.复杂性增生:
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单纯性增生有所增加,但通过规范治疗,预后仍相对可控。
3.不典型增生:
属于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潜能,需要引起重视,积极进行治疗和密切随访,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
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内分泌轴不稳定,发生子宫内膜增生时,需关注其月经情况,及时通过超声等检查评估子宫内膜状态,治疗上优先考虑调整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的内分泌平衡,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作息、均衡饮食等辅助治疗。
2.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增生需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要密切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在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围绝经期女性常伴有情绪波动等情况。
3.肥胖女性:
肥胖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以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从而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增生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