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属副神经节瘤,病理上瘤体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大多为良性但具侵袭性;临床表现有颈部肿块、神经及血管受压症状;诊断靠超声、CT、MRI及血管造影等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无法耐受或切除困难者可考虑放疗,手术需兼顾完整切除与重要结构保护,儿童和老年患者手术有特殊考量。
一、颈动脉体瘤的定义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属于副神经节瘤的一种。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外膜内,是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主要功能是感受血液中氧、二氧化碳及酸碱度的变化,对呼吸调节起重要作用。
二、颈动脉体瘤的病理特征
1.组织学表现:瘤体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巢状或腺泡状,巢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瘤细胞可分为主细胞和支持细胞,主细胞呈多边形,胞质淡染,核圆或椭圆;支持细胞较小,位于主细胞周围。
2.生物学行为:大多为良性肿瘤,但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可侵犯周围组织,如颈动脉壁、神经等,少数可恶变。
三、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可能仅数厘米,大的可占据颈部较大空间,甚至引起颈部外观改变。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不同年龄患者的肿块生长速度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中青年患者身体代谢相对活跃,肿瘤生长速度可能相对稍快,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判断。
性别因素:男女发病无明显显著差异。
2.神经受压症状:肿瘤增大时可压迫周围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舌下神经可导致舌肌萎缩、伸舌偏斜;压迫迷走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等。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对身体整体状态有影响,但对于颈动脉体瘤本身的临床表现影响相对较小。不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便于医生对病情的评估和处理。
病史:既往无特殊与颈动脉体瘤直接相关的病史,但患者可能有其他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对颈动脉体瘤相关症状的判断和处理,例如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时,在评估手术风险等情况时需要综合考虑。
3.血管受压症状:肿瘤压迫颈动脉可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症状,如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压迫颈静脉可导致头颈部静脉回流受阻,出现头颈部肿胀等。
四、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显示颈部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颈动脉体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增强CT扫描可见肿瘤明显强化。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可多平面成像,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颈静脉、神经等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2.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明确肿瘤的血供来源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表现为肿瘤染色明显,颈动脉分叉处增宽等。
五、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主要方法。手术需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同时要保护颈动脉、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对于较大的肿瘤或与血管粘连紧密的肿瘤,手术风险较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医生团队协作完成。
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儿童患颈动脉体瘤相对较少,但一旦确诊,手术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血管、神经等结构仍在发育中,手术操作要精准,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恢复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监测和护理,因为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恢复相对较慢。
2.其他治疗方法:对于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切除困难的患者,可考虑放射治疗,但放射治疗的效果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