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癣和脂溢性皮炎的区别
头皮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具传染性,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上头皮癣有鳞屑、脱发、瘙痒及特殊表现,脂溢性皮炎有特定皮疹形态、瘙痒程度和好发部位;实验室检查头皮癣靠真菌镜检和培养明确,脂溢性皮炎真菌镜检阳性率低;治疗上头皮癣抗真菌,脂溢性皮炎需一般、局部、抗炎治疗,特殊人群患病时治疗各有需注意之处
一、病因方面
1.头皮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特定真菌,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人群密集等环境中易发生传播,有特定病原体感染的明确病因指向。
2.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与感染有关,该菌在皮脂腺丰富部位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易感性倾向;神经递质异常、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以及饮食(如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并非由单一病原体感染导致。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头皮癣:
鳞屑:头皮会出现边界清楚的鳞屑性斑块,鳞屑较厚,常呈灰白色,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有时还会有点状出血,与银屑病的某些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
脱发:部分类型的头皮癣可破坏毛囊,导致永久性脱发,比如黄癣,病程久者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毛发难以再生。
瘙痒: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因真菌感染刺激头皮神经引起。
特殊表现:不同类型头皮癣有各自特点,如白癣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周边有白色菌鞘;黑癣皮损为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
2.脂溢性皮炎:
皮疹形态:头皮部位多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可呈弥漫性分布,边界一般不太清晰,严重时可出现黄色油腻性痂皮。
瘙痒程度:瘙痒程度因人而异,一般为轻度到中度瘙痒,不像头皮癣部分类型瘙痒可能较为剧烈。
好发部位:除头皮外,还常累及皮脂腺丰富部位,如面部、胸背部等,有特定好发部位分布特点。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头皮癣:
真菌镜检:取鳞屑、毛发等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如白癣病发经真菌镜检可见发外小孢子,黄癣可查见鹿角状菌丝和关节孢子等,以此明确有皮肤癣菌感染。
真菌培养:通过真菌培养能进一步鉴定出致病的皮肤癣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2.脂溢性皮炎:
真菌镜检:马拉色菌镜检可能阳性,但阳性率不如头皮癣高,且马拉色菌在正常人头皮上也可能存在,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其他检查:一般无特异性病原体感染的依据,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等进行诊断。
四、治疗原则方面
1.头皮癣:
抗真菌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具体药物根据病情和真菌种类选择),外用抗真菌洗剂(如酮康唑洗剂等),因为是真菌感染,必须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且由于具有传染性,治疗时要注意避免传染给他人,患者使用的物品需进行消毒处理。
2.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局部治疗:使用含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二硫化硒等)的洗发水洗头,以抑制马拉色菌;对于有红斑、瘙痒明显部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要注意儿童、面部等特殊部位的使用风险),但需权衡激素使用的利弊。
抗炎治疗: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头皮癣时,由于皮肤娇嫩、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抗真菌药物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药物,且要注意避免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过多产生不良反应;儿童患脂溢性皮炎时,一般治疗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婴儿脂溢性皮炎,要注意头皮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护用品,外用药物选择温和、低刺激的制剂。老年人患这两种疾病时,头皮癣的抗真菌治疗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中,使用外用激素要注意可能引起的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生活方式调整需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