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致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与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有关,有胸痛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预防。
一、定义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性血栓形成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其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改变,不出现ST段抬高。
二、发病机制
1.斑块破裂或糜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关键因素,斑块内脂质核心增大、纤维帽变薄等情况易导致斑块破裂或糜烂,进而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流。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斑块不稳定及破裂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内皮更容易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更易出现斑块破裂等情况引发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或糜烂后,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使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引发心肌梗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多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持续时间一般大于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
其他症状: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仅表现为乏力、上腹痛等。
年龄性别影响:老年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女性患者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年轻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但也需引起重视。
2.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波动、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见ST段压低、T波倒置、低平或出现病理性Q波等改变,但部分患者早期心电图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需动态观察。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是诊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损伤。此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肌运动情况、心室壁厚度等,有助于发现室壁运动异常等心肌缺血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对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扩展。
减轻心肌耗氧: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3.血运重建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考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缺血心肌。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情况、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患者是否及时得到规范治疗等。及时开通血管、缩小梗死面积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或梗死面积大,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