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急救方法
心脏病急救需先判断病情与呼叫急救,初步判断患者意识、呼吸、脉搏情况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接着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成人、儿童、婴儿不同的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操作及单人双人不同比例;然后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包括获取、开启、粘贴电极片、分析心律除颤等步骤;还需注意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急救时的不同事项,及时正确采取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一、判断病情与呼叫急救
1.初步判断:首先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情况。如果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仅有喘息、脉搏摸不到,高度怀疑发生了心脏骤停,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婴儿的判断方式略有不同,儿童可轻拍肩部并呼喊,婴儿则轻拍足底并观察反应,同时触摸颈动脉(儿童触摸颈总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来判断脉搏。
2.呼叫急救:在确认患者可能发生心脏病紧急情况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向调度员准确告知患者所在地等相关信息,以便急救人员迅速到达。
二、心肺复苏操作
1.胸外按压:对于成人,将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平面上,如地板或硬板床,抢救者双膝跪地,用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对于儿童,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频率同样为100次/分钟-120次/分钟。对于婴儿,用两手指按压胸骨中部,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频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
2.开放气道:在胸外按压30次后,进行开放气道。对于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仰头抬颌法,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向上抬颌,使气道畅通。对于婴儿,采用改良的仰头抬颌法,用一只手的两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轻轻抬起下颌,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轻压额头,保持气道开放。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进行人工呼吸。对于成人,每次人工呼吸吹气时间不少于1秒,吹气量约500-600毫升,看到胸廓起伏即可。对于儿童和婴儿,每次人工呼吸吹气量要适中,以胸廓微微起伏为宜。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即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比例为15:2。
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
1.获取AED:尽快寻找附近的AED,AED一般在公共场所如医院、机场、大型商场等有配备,其外观通常为红色,有明显标识。
2.开启AED: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或屏幕提示操作,首先打开AED的电源开关。
3.粘贴电极片:将AED的电极片按照说明准确粘贴在患者胸部,一个电极片粘贴在右胸上部,另一个粘贴在左胸外侧乳头下方。
4.分析心律并除颤: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在确保所有人都远离患者后,按下电击按钮进行电击除颤。如果患者伴有呼吸心跳骤停,在进行心肺复苏和AED操作的同时,要持续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等待急救人员进一步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心脏病急救时,要特别注意操作力度和部位的准确性,因为儿童骨骼肌肉等组织相对脆弱。在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操作标准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及时通知专业的儿科急救人员,因为儿童的心脏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后续处理。
2.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搬动患者,因为老年人骨骼相对疏松,过度搬动可能导致骨折等情况。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确保在有效急救的同时减少对老年人身体的额外伤害。
3.孕妇:孕妇发生心脏病急救时,要注意将孕妇的上半身适当抬高,以减轻子宫对心脏的压迫,更有利于心肺功能的维持。在进行心肺复苏等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压迫孕妇的腹部,防止对胎儿造成影响。
总之,心脏病急救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及时准确地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