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青少年时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长期禁欲等致生理性遗精,生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可致病理性遗精,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应对,青少年家长要关注其身心发育,成年人要调节压力并定期体检。
一、生理性遗精的情况
1.青少年时期的正常现象:处于青春期的男性,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睾丸会不断产生精子,当精囊储存的精液达到一定量时,就可能会在睡眠中出现遗精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一般每月遗精1-2次属于生理性遗精范畴,这是因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旺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导致精满自溢,此阶段男性身体发育是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多在12-18岁左右。
2.生活习惯影响的生理性情况:长时间没有性生活、长期禁欲的男性,精液积聚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出现遗精,另外,睡眠时内裤过紧、被子盖得太厚、局部温度升高等因素,可能会对生殖器官产生刺激从而引发遗精,这种情况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如选择宽松舒适的内裤、注意睡眠时的被子厚度等可改善,生活方式中的穿着和睡眠环境是关键影响因素。
二、病理性遗精的原因
1.生殖系统疾病
炎症刺激: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生殖系统炎症会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因子刺激会使生殖器官敏感性增高,容易引发遗精。例如前列腺炎,炎症会影响前列腺的正常功能,导致前列腺液分泌异常,进而刺激遗精,常见于中青年男性,病史中若有生殖系统炎症相关病史则需重点关注,年龄分布较广,中青年居多。
器质性病变:如包茎、包皮过长、尿道炎、阴茎炎等疾病,会使阴茎局部受到刺激,容易诱发遗精。比如包茎患者,包皮口狭窄,容易藏污纳垢,刺激阴茎头引发遗精,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儿童若存在包茎问题也可能出现相关情况。
2.全身性疾病
慢性疾病:患有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会导致身体体质下降,机体功能失调,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引发遗精。以慢性肝炎为例,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内分泌等多方面的调节,进而可能导致遗精发生,各年龄段都可能因慢性疾病引发,病史中有慢性疾病者需警惕。
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等内分泌失调情况,会使性激素分泌失衡,导致遗精。例如垂体瘤等疾病可能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引发遗精,不同年龄均有可能出现,病史中有内分泌相关疾病史需留意。
3.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会影响神经系统对射精功能的调节,从而导致遗精频繁发生。比如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等情况的人群,心理因素是重要诱因,各年龄段都可能因心理因素受影响,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时、成年人工作压力大时都较常见。
三、频繁遗精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对减少遗精有帮助,不同年龄人群都应遵循,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成年人也要规律作息。
适度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游戏等运动,成年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
避免不良刺激:避免观看色情书籍、影片等,减少对生殖器官的不良刺激,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生殖器清洁,勤换内裤,减少局部炎症等刺激因素,各年龄段都应注意避免此类不良刺激,青少年尤其要远离不良信息的影响。
2.特殊人群提示
青少年:家长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情况,若发现频繁遗精要及时引导其正确认识性健康知识,避免因错误认知产生心理负担,同时要注意其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青少年自身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现象。
成年人:成年人若因工作压力等导致频繁遗精,要注意合理调节工作节奏,学会放松身心,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生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成年人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给予重视,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