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冻疮是10℃以下寒冷引发的局限性炎症皮肤病,好发于脚后跟等部位,成因与寒冷致血管等变化及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初期红肿痒热,进展期有水疱溃疡等,预防需保暖、促进循环、加强营养,治疗有局部外用、温水浸泡、物理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各有注意事项。
一、脚后跟冻疮的定义与成因
脚后跟冻疮是由于寒冷(一般在10℃以下)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手脚、耳朵等部位,脚后跟也是常见部位。其成因主要是寒冷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流瘀滞,组织缺氧,细胞受损,同时寒冷使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耗竭,组织营养不良,进而引发冻疮。此外,局部血液循环不佳、潮湿、末梢循环差、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也会增加患冻疮的风险,比如一些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或者本身有贫血等影响血液循环疾病的人更容易长脚后跟冻疮。
二、脚后跟冻疮的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脚后跟皮肤可能出现红肿,伴有瘙痒、灼热感,此时皮肤温度可能降低,触摸有凉感,皮肤颜色可呈暗红色或紫红色。
2.进展期表现: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红肿部位可能出现水疱、溃疡,水疱破裂后会有渗液、糜烂等情况,伴有疼痛,尤其是在走路时,疼痛会加重,影响正常行走。
三、脚后跟冻疮的预防措施
1.保暖措施
选择合适鞋袜:冬季应选择保暖性好、宽松舒适的鞋袜,避免过紧的鞋子压迫脚部血液循环,比如可以选择羊毛袜、保暖性能佳的运动鞋等。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鞋子的大小合适,不能过小过紧,同时袜子要柔软保暖,防止脚部受寒。
增添衣物: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物,保证脚部的温暖,尤其是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活动时,更要注意脚部的保暖,像在户外工作、玩耍时,可通过多穿一层保暖裤等方式来保持脚部温暖。
2.促进血液循环
适当运动:日常生活中要适当进行运动,比如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脚部的血液循环。对于儿童,家长可以引导其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如在天气允许时到户外玩耍,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
按摩脚部:每晚睡觉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后,进行简单的脚部按摩,从脚踝向脚跟方向轻轻按摩,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按摩力度要适中,对于儿童,家长可以轻柔地帮助其按摩脚部。
3.加强营养: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尤其是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维生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增强皮肤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营养摄入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来调整,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
四、脚后跟冻疮的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外用药物:如果冻疮未破溃,可使用冻疮膏等药物,冻疮膏一般含有樟脑、硼酸等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痒的作用。对于儿童,要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冻疮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果冻疮已破溃,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感染的药物,但使用时要注意遵循安全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谨慎使用。
温水浸泡:每天用38℃-40℃的温水浸泡脚后跟,每次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冻疮症状,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儿童浸泡时要在家长监护下进行,控制好水温与浸泡时间。
2.物理治疗: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冻疮恢复。但物理治疗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儿童,要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血液循环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患冻疮。在预防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暖,鞋子和袜子要合适,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在治疗方面,用药要谨慎,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药物,且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2.老年人:老年人末梢循环较差,新陈代谢缓慢,患冻疮后恢复相对较慢。预防上要更加注重保暖,加强营养摄入;治疗时要密切观察冻疮情况,如有破溃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感染,必要时就医治疗。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影响血液循环的疾病的人群,患冻疮的风险更高,且冻疮恢复更困难。这类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做好保暖措施,一旦发现冻疮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冻疮的愈合以及增加感染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