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产后感染的原因包括分娩过程相关因素(如足月分娩等方式后胎膜早破时间长、产程长等易致子宫内膜炎)、胎盘胎膜残留因素(残留组织易致炎症)、宫腔手术操作感染(人工流产、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术操作不当易引发)、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颈炎、盆腔炎可蔓延致子宫内膜炎)、性生活因素(不洁性生活、经期性生活易感染)及其他因素(老年女性雌激素低、长期用抗生素易致感染)
一、产后感染
1.分娩过程相关因素:足月分娩、剖宫产等分娩方式后,若产妇胎膜早破时间较长(超过24小时),细菌容易上行感染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另外,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多次阴道检查等也会增加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对于产妇而言,分娩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若产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此时细菌更容易侵入子宫内膜导致炎症。比如足月顺产的产妇,若胎膜早破未得到及时处理,就可能因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
2.胎盘、胎膜残留因素:胎儿娩出后,若胎盘、胎膜部分残留于宫腔内,会成为细菌滋生的良好培养基,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进而引发子宫内膜炎。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都有可能出现胎盘、胎膜残留的情况,尤其是胎盘残留较为常见。例如剖宫产术后,若胎盘未完全剥离残留部分组织,就极易引发子宫内膜炎。
二、宫腔手术操作感染
1.人工流产手术: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如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等,细菌可通过手术器械进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感染。人工流产手术对女性生殖系统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若手术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就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比如一些不正规的小诊所进行的人工流产手术,由于器械消毒不彻底等原因,术后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概率较高。
2.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术: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过程中,若操作环境不达标、手术操作不当等,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症。对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女性来说,手术前后的卫生情况以及操作的规范程度都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在放置宫内节育器时,若手术器械污染或者术后过早进行性生活等,都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三、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1.宫颈炎蔓延:宫颈发生炎症时,如宫颈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逐渐向周围组织蔓延,累及子宫内膜,引发子宫内膜炎。宫颈和子宫内膜在解剖上相邻,炎症容易相互波及。例如患有慢性宫颈炎的患者,若炎症长期存在且未得到控制,炎症因子可能会逐渐侵袭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2.盆腔炎蔓延:盆腔内其他器官的炎症,如输卵管炎、卵巢炎等,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累及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炎。盆腔内器官之间关系紧密,炎症容易相互扩散。比如患有输卵管炎的患者,炎症可能会逐渐扩散至子宫内膜,引发子宫内膜炎。
四、性生活因素
1.不洁性生活:不洁性生活可将外界细菌带入阴道,进而上行感染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尤其是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来说,性生活时接触不同的细菌,增加了细菌感染宫腔的机会。例如性生活前后不注意清洗外生殖器,就容易导致细菌进入阴道并上行感染子宫内膜。
2.经期性生活:经期女性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进行性生活,细菌容易逆行进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经期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宫颈口开放为细菌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在月经期间发生性行为,就极大地增加了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概率。
五、其他因素
1.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低: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侵袭,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老年女性由于生理特点,阴道环境发生变化,自身防御能力减弱,更易发生子宫内膜感染。例如绝经后的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阴道自净作用减弱,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
2.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阴道内条件致病菌滋生,进而上行感染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阴道内的微生态环境,使一些原本不致病的细菌大量繁殖,引发感染。比如一些患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就可能出现阴道菌群失调,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