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阴道炎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区别
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白带呈稀薄脓性、泡沫状、黄绿色且有臭味,外阴瘙痒,诊断靠生理盐水悬滴法或培养法,治疗用甲硝唑等全身或局部用药,孕期、哺乳期、幼女及绝经后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细菌性阴道炎因阴道菌群失调,以加德纳菌等增多、乳酸杆菌减少为特征,白带灰白色、稀薄有鱼腥味,外阴瘙痒轻,按Amsel标准等诊断,用抗厌氧菌药物全身或局部治疗,特殊人群治疗也有注意要点。
一、病原体不同
1.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这是一种厌氧性寄生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
2.细菌性阴道炎:主要因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以加德纳菌、厌氧菌等增多,而乳酸杆菌减少为特征。
二、临床表现不同
1.滴虫性阴道炎
白带特点:白带增多,典型白带呈稀薄脓性、泡沫状,颜色可为黄绿色,且有臭味。
外阴症状:外阴瘙痒,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搔抓后可能出现外阴皮肤破损。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会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若尿道口有感染,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2.细菌性阴道炎
白带特点:白带增多,呈灰白色,质地稀薄,常均匀附着于阴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将其从阴道壁拭去,可伴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
外阴症状:一般外阴瘙痒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外阴不适感。
其他症状:通常无明显泌尿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阴道灼热感。
三、诊断方法不同
1.滴虫性阴道炎
生理盐水悬滴法:取阴道分泌物加生理盐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该方法简便易行,但阳性率约60%70%。
培养法:对于多次悬滴法检查阴性的疑似患者,可采用培养法,其准确性高,阳性率可达98%左右。
2.细菌性阴道炎
Amsel临床诊断标准:满足以下4项中的3项即可诊断。①匀质、稀薄、灰白色阴道分泌物,常黏附于阴道壁;②线索细胞阳性,即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使细胞边缘模糊不清;③阴道分泌物pH>4.5;④胺臭味试验阳性,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产生一种烂鱼肉样腥臭气味。
革兰染色法:通过对阴道分泌物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根据各种细菌的形态和比例来诊断,该方法诊断准确性较高。
四、治疗方法不同
1.滴虫性阴道炎
全身用药:常用药物为甲硝唑、替硝唑。性伴侣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局部用药:可选择甲硝唑栓等,但局部用药疗效不如全身用药。
2.细菌性阴道炎
全身用药:主要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局部用药:可选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软膏等,局部用药与全身用药疗效相似。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女性
滴虫性阴道炎:孕期患滴虫性阴道炎,若不治疗可能增加胎膜早破、早产等风险。孕早期使用甲硝唑可能有致畸风险,故一般建议孕中期(14周后)使用甲硝唑进行全身治疗。局部用药相对安全,但疗效有限。
细菌性阴道炎:孕期患细菌性阴道炎可能导致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治疗以抗厌氧菌药物为主,如甲硝唑在孕早期使用可能存在风险,孕中期及晚期可使用;克林霉素相对安全,可局部或全身应用。
2.哺乳期女性
滴虫性阴道炎:使用甲硝唑治疗时,因甲硝唑可通过乳汁排泄,用药期间及停药24小时内不宜哺乳;使用替硝唑时,用药期间及停药72小时内不宜哺乳。
细菌性阴道炎:哺乳期使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药物时,同样需注意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影响,使用甲硝唑时建议暂停哺乳,克林霉素使用时应权衡利弊。
3.幼女及绝经后女性
幼女:因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偏碱性,局部抵抗力低,易受感染。若怀疑滴虫性阴道炎或细菌性阴道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检查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幼女娇嫩的生殖器官。治疗多采用局部用药,且需根据幼女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易患阴道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或细菌性阴道炎时,除使用相应药物外,可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抵抗力,但使用雌激素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