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和冠心病的区别
心梗与冠心病在定义本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缺血,有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等表现,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靠心电图、造影等诊断,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心梗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由斑块破裂血栓致血管闭塞心肌坏死,有剧烈持久胸痛等表现,靠特征心电图、肌钙蛋白等诊断,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及对症处理并发症。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其本质是冠状动脉血管的结构性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形成,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逐渐狭窄。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增多,会影响冠状动脉对心肌的供血。
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心病基础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性闭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它是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个急性临床表现,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冠心病:常见类型为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此外还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其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心梗:典型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等。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容易被误诊。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相关的表现,如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发病机制
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步进展,导致血管狭窄,当狭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一般管腔狭窄≥50%时就可能影响心肌供血),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心肌供血不能满足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等症状。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率上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
心梗: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例如,斑块破裂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使相应区域的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应,进而发生坏死。血栓形成的诱因可能有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导致冠状动脉张力增高;剧烈运动使血小板活性增加等。
诊断方法
冠心病:常用检查有心电图,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此外,心脏超声可评估心室壁运动情况等。
心梗: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发病早期可出现T波高尖,随后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形成等;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升高是诊断心梗的重要指标,一般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冠状动脉造影同样可用于心梗患者,明确血管闭塞情况,指导治疗。
治疗原则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需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缓解症状;缓解期需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使用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心梗: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发病12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病120分钟内到达有条件的医院),以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同时需要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以及对症处理并发症,如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