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怎么回事
白内障是眼睛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的眼部疾病,发病与年龄、紫外线、全身性疾病、外伤、药物等因素相关,有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通过视力、裂隙灯、眼底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特殊职业人群患白内障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白内障的定义
白内障是指眼睛晶状体发生混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睛,导致视力下降的一种眼部疾病。晶状体原本是透明的,就像相机的镜头一样,能让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当它混浊时,这个聚焦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二、白内障的发病原因
(一)年龄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发生改变,蛋白质逐渐变性,导致混浊,这是最常见的白内障发病原因,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晶状体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概率越高,从而引发白内障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二)紫外线照射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紫外线会损伤晶状体的细胞和结构,促使晶状体混浊。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如渔民、农民等,由于长时间受到紫外线照射,患白内障的几率比一般人要高。
(三)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影响晶状体的渗透压,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进而引发白内障。此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眼部血液循环,间接导致晶状体混浊。
(四)外伤因素
眼部受到外伤,如眼球顿挫伤、穿孔伤等,会使晶状体的结构遭到破坏,引发白内障。例如,眼部被硬物撞击后,晶状体可能会立即或逐渐发生混浊。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使用也可能诱发白内障,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因素。
三、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一)视力下降
这是白内障最主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看东西逐渐模糊,就像透过毛玻璃一样。初期可能对远视力影响不大,但近视力会有所下降,随着病情进展,远视力也会明显下降。
(二)对比敏感度下降
患者对物体的明暗对比敏感度降低,比如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难以分辨物体的轮廓和细节。
(三)单眼复视或多视
晶状体混浊不均匀时,会导致光线折射不均匀,患者可能会出现单眼复视(看一个物体感觉成两个)或多视(看一个物体感觉成多个)的现象。
(四)眩光
在强光下,患者会感觉视物不适,出现眩光现象,这是因为混浊的晶状体使进入眼睛的光线散射所致。
四、白内障的诊断方法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视力下降的程度,这是初步判断是否患有白内障的重要依据。
(二)裂隙灯检查
利用裂隙灯可以细致地观察晶状体的情况,能够发现晶状体是否混浊以及混浊的部位、范围等。通过裂隙灯的放大和聚焦功能,可以清晰看到晶状体的细微结构变化,准确判断白内障的发展阶段。
(三)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可以了解视网膜等眼底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的眼底疾病,因为有些眼底疾病也会引起类似白内障的视力问题,通过眼底检查可以鉴别诊断。
五、白内障的治疗
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恢复眼睛的屈光功能,从而提高视力。对于一些早期白内障,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药物来延缓病情发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白内障。
六、不同人群患白内障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白内障
儿童白内障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如遗传、孕期母亲感染等。儿童患白内障会严重影响视觉发育,可能导致弱视等问题。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一旦发现儿童视物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就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要进行正规的弱视训练等康复治疗。
(二)老年白内障
老年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在手术前后需要更加注重护理。术前要控制好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要注意眼部卫生,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过度活动,防止人工晶状体移位等情况发生。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三)特殊职业人群
对于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的特殊职业人群,如户外工作者,要注意做好眼部防护,佩戴具有紫外线防护功能的眼镜,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损伤,降低患白内障的风险。



